
這筆交易,你願意拿什麼去換?
文/群星編輯室
我們都做過這樣的夢吧!「如果有一天,我可以得到用不完的錢,變成一個大富翁,那該有多好。那時候我就可以⋯⋯」
但是,成熟如你我都非常清楚這種事是不可能的,只是個白日夢罷了。這個世界上,凡事都得付出代價。
沒錯,代價。讓我們來想想「代價」吧!假設今天真有人問你,「只要你願意付出一樣你所擁有的東西給我,我就拿一份不管你怎麼花、怎麼浪費也用不完的財富和你交換,你願不願意呢?」
哇,這種好事。你願意拿什麼東西去換呢?眼睛?左手?腎臟?你的靈魂?還是⋯⋯你的影子?
失去了眼睛和手,生活上一定會非常麻煩;而少了一個腎臟,雖然應該還是可以活下去,但或許會對身體帶來了什麼其他的困擾也不一定;靈魂,雖然不曉得是不是真的存在,也看不到,但再怎麼說也應該是個很重要的東西,送給別人不太好吧,但是影子呢?
影子是個理所當然的存在,在光的照射下,人必然有影子,但是好像沒有什麼功能,沒有它應該也不會怎麼樣吧?
像是魔鬼一般的神祕灰衣人大概就是看上了這樣的猶豫,於是拿著那個如聚寶盆一般、永遠有拿不完的金幣的常滿錢包,和彼得.施雷米爾先生商量,交換了他的影子。彼得.施雷米爾的奇幻故事便由此展開⋯⋯
擁有了常滿錢包的施雷米爾先生成為了我們無法想像的大富翁,他可以每天都住在豪華旅館裡最高級的房間,可以買下任何他想要的珍寶鑽石,可以漫天揮灑金幣炫富,可以僱用一隊僕人供他差遣。他被人以為是國王,是貴族,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大善人。這樣的生活金碧輝煌,不需要再為欲望困擾,想要什麼都可以用錢解決。而代價(只)是,他將永遠失去他的影子。
你或許會問,失去影子會有什麼問題嗎?
或許這也是施雷米爾先生最初掉以輕心的原因,「失去影子會怎麼樣嗎?」那個一直都在,誰都有,但好像並沒有發揮什麼功能的東西,沒有了又如何?
只是,當他一次又一次被人問到:「你怎麼沒有影子啊?」施雷米爾先生也開始慌張了,他開始把自己和光芒隔絕,只能在忠心的僕人的照應下,或是黑夜裡才能行動。
此時的他,怕的是什麼呢?怕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怕自己的貪念誤丟了一個對自己來說重要的東西──而這是一個你平常不會知道,唯有失去時,才會覺得重要的東西。
這讓我們不得不來談談故事的作者,阿德爾伯特.馮.夏米索(Adelbert von Chamisso, 1781-1838)。夏米索是一七八一年出生於法國,他的母語是法文,但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一七九六年他與家人輾轉逃往柏林定居,十五歲才開始學習德文,並以德文開始創作,並逐漸成為柏林文學界的活躍人物,他同時是位植物學家。
這部《失去影子的人:彼得.施雷米爾的奇幻故事》被認為是德國文學史中,最迷人的作品之一。夏米索藉由施雷米爾的心情與處境,以「影子」作了多重的隱喻,既是反映自身兼具德意志與法蘭西身分的認同矛盾,也探討了「慾望」、「異類」、「疏離」、「自我」、「自由意志」等主題。乍看是個轉折不斷的荒誕傳奇,卻包含了生命裡無法忽視的重要課題。
確實,你可能也無法否認,看著施雷米爾先生隨意揮灑金幣的情節時,不免心生羨慕。但當他真正開始面對失去影子的代價時,才是故事真正的高潮。
施雷米爾雖然失去了可以代表自己的「影子」,他卻選擇用另一種方式來重新建構自己、認識自己所處的世界,而這也彰顯了生為人類,擁有自由意志的可貴,與它所能展開的希望與光芒。
好了,人生事無奇不有,或許下次神祕的灰衣人走到你面前,拿出比常滿錢包更厲害的寶物和你交換影子時,你換不換呢?或者,你打算拿你的什麼去和他交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