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邊走路邊看書的人,贏得別人讚揚;邊走路邊滑手機的人,卻遭人白眼?
文/北野武
講述道德的教科書裡記載許多偉人事蹟,但老實說,沒有半件讓我感佩。
我不懂為什麼二宮金次郎只因為揹著柴薪,邊走邊看書,就成了萬世流芳的偉人,邊走邊滑手機的人,卻遭人白眼?
明明同樣都很危險,都可能撞到人,邊走邊看書的二宮金次郎可以立為銅像,邊走邊滑手機的高中女生卻遭人白眼。
所以教科書裡提到的偉人事蹟,實在引不起我的共鳴。
是我這個人太難搞、個性彆扭嗎?問題是,怎麼想都很怪啊!
教科書沒告訴我們二宮金次郎是個什麼樣的人,雖然有提到他家裡很窮,為了讀書只好種菜換取買油錢,但還是無法激起任何共鳴。
難不成編寫教科書的人,根本對於二宮金次郎這個人不感興趣?難怪無法寫出感動人心的文章,也無法感受到教育下一代的熱情。
畢竟是教科書,文章內容肯定受限,雖說這也是沒辦法的事,但這樣的文章真的起不了任何教化作用。
結果這種事還是得靠口耳相傳。
想讓對方瞭解什麼,靠的不是說話技巧,也不是美食勸誘,而是傳達者的真心。
「這本書真的好有趣喔!」一句發自真心的話語,絕對勝過用文字描述故事大綱,讓人興起想一窺究竟的念頭。
道德這門課本來就很枯燥,之所以引不起共鳴,或許是因為編寫教科書的大人根本對二宮金次郎沒興趣。
我不是要評斷二宮金次郎這個人,只是因為他的事蹟算是道德教育的一種象徵。
我想,重點在於什麼樣的人抱持什麼樣的心態講述道德。
大人有口無心的說詞絕對無法真的傳遞給孩子,我想道德就是如此,不是靠說教便能深入人心。
要是沒有本著真心教導道德,聽在孩子耳裡,也只是一堆無聊又浪費時間的說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