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難民潮,是誰讓歷史重演?

文/關愚謙

這本德文版的原著,是我妻子海珮春的姐姐克莉絲蒂娜・海翎女士於去年(二○一五)年向我們介紹的。她是一個德國人,平時不怎麼關心世界政治。自從歐洲因中東形勢嚴峻,出現了可怕的難民潮後,影響了德國社會,她愈來愈困惑,開始關心起國際形勢來。她一口氣把這本書讀完,覺得很有收穫,把它推薦給我。

當前這個世界,亂作一團,凡是在非洲、歐洲、亞洲發生的一些紛爭,都和美國這個帝國分不開(「帝國」這詞是德國老總理施密特親口對我說的)。尤其是在中東阿拉伯世界,忽然冒出了一個名叫「伊斯蘭國」的恐怖集團,它憑空出現才不幾年,不但把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搞個稀巴爛,連其他的近鄰科威特、黎巴嫩、也門、沙地阿拉伯、伊朗等國都捲進去,事態還蔓延到歐洲。如果我們好好地深挖,無論在哪一個事件背後,總有美國的陰影。美國想盡辦法把不和她合作的什葉派的敘利亞阿薩德政權扳倒,但是,一直做不到,反而遭到國際上的「干涉其他國家內政」的批評。俄羅斯的總統普京也氣不打一處來,他因為烏克蘭內亂,被西方國家經濟制裁,被弄得很狼狽,一怒之下,開始聲東擊西,支持敘利亞阿薩德政府軍,全面轟炸「伊斯蘭國」大本營,順便敲打一下敘利亞的反政府武裝。敘利亞這個古老國家的百姓變成了無辜的大國博弈的犧牲品,百萬人紛紛逃亡歐洲避難,造成了世界有史以來最可怕的「歐洲大逃亡潮」。

我在歐洲住了近半個世紀,親眼看到,歐洲在二次大戰後,獲得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經濟上也日益興旺。忽然避難大軍扶老攜幼從東方湧來,措手不及,其緊張和擔憂可想而知。進入歐洲的難民潮愈來愈高漲,再加上一些來自中東、北非國家的難民不知檢點,偷盜錢財、侮辱女性,品質惡劣,雖然只是少數個別人所為,但被媒體渲染,掀起了一股反難民之風。德國大多數國民,對當前中東北非發生的混亂,抓不住要害,把怨恨都加在穆斯林阿拉伯人頭上,顯然,這是不公平的。反而忘卻了去刨根追底,此難民潮從何而來?

作者米高.呂德斯博士,是個專門研究中東和阿拉伯民族發展史的德國學者,住過伊朗多年,能說波斯語,聽懂阿拉伯話,走遍了中東伊斯蘭世界。他在德國有名的《時代週報》,做過中東問題編輯和記者。當我讀完了這本書以後,覺得他看問題敏銳,拍案叫絕,眼前忽然明亮了許多。最值得我欽佩的是他很客觀,沒有給自己設下一個政治框框。諸位讀者,不要以為現在的西方世界,新聞媒體都那麼公平、正義。大部分的媒體背後都有出錢的老闆,總編也要看投資者的眼色。呂德斯用獨立的眼光,揭露事實真相,他的書在短短一年時間,出了十二版(編按:本書在二○一六年三月即將發行第十六版),打破了德國暢銷書的紀錄,並且成為歐洲德文電視台的著名的中東問題評論家,使很多同行跌了眼鏡。

這本德文版的書是二○一五年春由德國慕尼黑著名的貝克出版社推出的,書到我的手裡時,發行才不過幾個月已經是第九版了,這說明,這本書受歡迎的程度。它的最大特點是敢寫敢說,沒有後顧之憂。

歷史又再重演

我們中國的優秀傳統是重道德,講禮儀。《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你有道有德,眾親摯友都會來助。你無道無德,人人避而遠之。人和國家都一樣。我這個青少年時的崇美派,在這幾十年裡,看到美國的狂妄自大,自以為是,極端自私自利,為了石油利益,為了保持美國在國際上永遠是老大的地位,她在全世界以國際警察自居,到處干涉他國內政,甚至挑撥離間,愈來愈失去道德和威信。

伊拉克首府巴格達是一個世界歷史上非常古老的文化城,「巴格達」本意是「神賜」的意思。聞名於世的《一千零一夜》小說就是從這裡開始流傳的。一九一七年伊拉克淪為英國殖民地。又有誰知曉,這個有幾千年文化史的古老美麗之都,到了二十一世紀初,因為紐約發生「九一一事件」,小布殊下決心報仇,不管三七二十一,把矛頭對準阿拉伯世界,炮轟阿富汗,接著轉過頭來對準伊拉克,假借說伊拉克「存有大殺傷武器」,和英國一起,派軍隊浩浩蕩蕩佔領了這個千年古國。美國總統小布殊公開表示,要用美國先進的「自由價值觀」和基督教義來拯救阿拉伯世界。他的政府在伊拉克推行的所謂議會民主選舉,實際上是揠苗助長,結果激化了穆斯林內部幾派的矛盾,社會更不穩定。

這十幾年來,中東北非的「茉莉花革命」由於先天不足,造成一片火海,人的生命毫無保障,難道美國真的是為了中東穆斯林國家獲得自由、和平、民主?本書作者從歷史根源開始,對這幾十年來的中東形勢的發展,作出了詳盡的分析。

本文介紹:
《中東亂局──美歐政策孕育了伊斯蘭國本書》。作者/米高.呂德斯;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戰爭與社會:理論、歷史、主體經驗
  2. 美國能從中國學到什麼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