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藝大師三谷龍二 木器背後的生活工藝學
撰文.攝影/徐銘志
木工,這幾年在臺灣成為熱門嗜好。無論是大件作品,如椅子、桌子,還是小到餐桌上日常的湯匙、叉子、點心盤,都有人默默地把時光花在反覆琢磨一件件鍾愛的作品上,再帶著這些吐露著自然韻味的物件回到生活裡。
木工、木器,有多美好?被譽為日本「木器開拓者」的木工作家三谷龍二最知道。日前來臺辦展的他提到,既實用又兼具美感的木器,才能為生活注入養分。
說起來簡單,似乎沒有什麼大道理,然而這位帶著帽子圓框眼鏡,年過 60 依然很有型的工藝家,卻花了很長的時間思考,應該用什麼樣的姿態呈現每件作品。他對於實用的詮釋不光是好用而已,「要創造出每天都可以用,用得 『理所當然』的木器,是很難的。」
若把三谷龍二的木湯匙、叉子一字排開,就會發現長短大小不盡相同,特別鍾愛這類小木器的他,其實並不是為了創造不同造型而創造。他在《木之匙》中提到,「在製作時稍微改變角度或大小,就能讓湯匙和叉子用起來更順手,甚至連用途都隨之改變。」他舉例解釋,短把柄湯匙是為了可以放進紅茶罐裡,方便收納與使用;把柄略長的湯匙則可避免舀蜂蜜時沾得滿手都是。
或許木湯匙、叉子等,對於現代人來說,並不如金屬湯匙、叉子來得堅固,雖然身為創作者,三谷龍二也從使用者的角度仔細反覆思量。在他眼中,金屬湯匙在第一時間觸摸時,總會有冰冷異物感,特別是在冬日時;加上使用者也告訴他,木湯匙和叉子,不會發出金屬湯匙和餐盤摩擦的聲響,讓他更堅信,這看似不起眼的生活小物,其實大有內涵。
只是,這些沒有搶眼造型和噱頭的木製小物也曾有一段黯然的日子。三谷龍二回憶,像是他第一件作品奶油盒就有長達十年的時間賣不出去。直到了近幾年,經濟每況愈下,越來越多人開始回家吃飯,加上小木器價格不貴,這些生活小物才市場大開。
※ 本文摘錄自《小日子享生活誌01月號/2016第45期》〈我們鍾愛的老街巷〉,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