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From Flickr CC BY thematthewknot

那個一直說「不」的男人巴托比

文/群星編輯室

十二點半過了,「火雞」臉上開始泛起紅光,打翻墨水台,也開始吵吵嚷嚷;「鉗子」靜了下來,變得溫和有禮;「薑汁餅」啃著蘋果,吱咂出聲地吃著。而巴托比依舊站在他的窗前,動也不動,對著那堵了無生機的磚牆,陷在深沉的幻想中。

──梅爾維爾,《抄寫員巴托比》

在華爾街開業多年的老律師,他的事務所裡已雇用了兩位抄寫員「火雞」和「鉗子」,還有一位辦事小弟「薑汁餅」;但隨著辦公室的業務量增加,老律師打算再為自己增加人手,於是聘了一位名叫巴托比的年輕人,一起來擔任抄寫員的工作。

原本那兩位抄寫員,各有各的個性,「火雞」在早上效率一流,但是過了中午以後,整個人就變得太過亢奮、心浮氣躁,反而把工作搞得一團糟;而「鉗子」在早上常有消化問題,且過於神經質,不過這些問題過了中午之後,就會和緩很多。

於是,在巴托比來到這家事務所之前,辦公室處在一個微妙的平衡中,上午「火雞」孜孜矻矻,下午「鉗子」流利順暢;老律師不用同時費心照顧兩個人的毛病,總有一個稍微靠得住一點。但新來的巴托比則展現了超群的穩定力,儘管他看起來面容蒼白、削瘦可憐,但在工作上表現出來的氣勢,卻像是對抄寫感到無比飢餓似的,日以繼夜地不斷寫著,早上總是他最早來,而晚上則是最晚下班的人。

巴托比的加入原本讓老律師感到安心,也想要委以他其他任務,不過,在一次請他協助校正一篇文件時,卻被巴托比拒絕了,不只如此,除了他被分配到的抄寫工作之外,其他仍算是他份內該做的校訂、跑郵局、外出交辦文件等業務他一概拒絕,全部都以一句無情緒的「我不願意」回應。

他的拒絕惹惱了老律師和其他同事,就算老律師質問拒絕這些工作的原因,他也不願回答⋯⋯

不斷被巴托比拒絕的老律師是一位仁慈的人,就算屬下有如此的態度,他依然寬厚待之,比起氣憤,老律師對巴托比更多的是好奇,他想知道巴托比不斷拒絕的原因?是什麼使他以這種冷漠、孤單的態度活在這個世界上。

這部短篇小說,是美國小說家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 1819-1891)的作品。透過了神祕又孤單的巴托比,留給後世一個選擇拒絕世界的哀傷原型。而這個故事也成為了美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經典短篇小說之一,它同時是荒謬小說的先軀之作,也引起後世在文學、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藝術創作等多領域中有與之對應的討論和回響。

梅爾維爾出生於紐約,父母均為歐裔,原本家境富庶,在紐約擁有聲望,但在梅爾維爾十二歲時,經營公司的父親去世,他家也宣告破產。家道中落的他,十五歲便離開學校、開始工作,他當過農夫、辦公室職員、小學老師、水手、海軍。而他的水手生涯,可能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一段經驗,他自一八四五年開始從事寫作,先後發表了許多關於海洋生活、旅行冒險的故事,如他的代表作《白鯨記》(Moby-Dick)、《泰皮》(Typee)、《水手比利.巴德》(Billy Budd, Sailor)等小說。

而這篇《抄寫員巴托比》是梅爾維爾於一八五三年發表的作品,首先刊載於《普特南月刊》(Putnam’s Magazine),之後收錄於他的《廣場故事》(The Piazza Tales)短篇小說集。在閱讀這篇小說時,讀者很容易跟著老律師的視角前進,故事的背景雖然是百年多年前的華爾街,但其中的辦公室職場生態似乎沒有時空的差別,就算是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也深有共鳴。因此我們很容易想像,當辦公室裡來了一位新同事,工作效率一流,卻總是不與他人閒聊、不幫助分擔業務,老是冷漠拒絕時,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

也因為老律師沒有輕易放棄巴托比,雖然不斷被他拒絕,但仍關心著他,使讀者得以窺見他不斷選擇拒絕之後的人生,也因此必會和老律師一樣,疑惑著巴托比為何如此?

巴托比似乎在挑戰人類自由、極度個人意志的可能性,他也的確做到,但是人,生而為人,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讓自己選擇如此堅定的拒絕呢?是經歷了什麼樣遭遇、承受了什麼樣的打擊而澆熄了一個人可能有的求生欲望呢?

在故事最後的結局裡,梅爾維爾給予讀者一個「可能」的答案,但此時,是什麼理由使得巴托比選擇如此活下去似乎已不再重要,巴托比斷然孤寒的生命所給予讀者的冷冽衝擊,已深入人心的底層,久久無法散去。

※ 本文摘自《抄寫員巴托比》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