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舞鬥陣
文字授權/iLOOKER電影網
鬥舞片,從字面意思來解釋的話,就是用舞蹈的方式來比試高下。同類型的大概有鬥牛、鬥劍(劍俠片)、鬥槍(西部片)等等。所以,從狹義來說,鬥舞片倒是可以納入動作片之中,因為它的整個敘事流程與西部片、武俠片、劍俠片有點類似,都是主角們經過一番艱苦卓絕的比鬥,最終失敗或者成功。鬥舞的過程必然是與動作片一樣,包含著劇烈的身體語言,重要的區別可能只是,鬥舞片中的動作往往不包含比鬥雙方的正面接觸,雖然劍俠片和西部片直接身體接觸的場景也並不多。
從大的類型來劃分,鬥舞片畢竟比鬥的是舞蹈,所以歌舞片中的一些經典元素,夢想,歡樂,幻景,成功,失敗等等,在鬥舞片或多或少也會出現。但鬥舞片相對傳統歌舞片,劇情方面確實要現實的多,它不會像《萬花嬉春》Singin’ in the Rain 這樣的傳統歌舞片那樣,去營造一個夢幻至極的歌舞場面。鬥舞片的舞蹈場面,一般來說不會讓觀眾覺得虛幻無比,主角莫名其妙的突然歌舞起來這樣的場景,在鬥舞片中基本是不存在的。
鬥舞片更像是傳統的劇情片,它可以包含成長、勵志、復仇等宏大的現實性主題。觀眾喜歡鬥舞片,是喜歡它與現實的貼近感。鬥舞片更願意激勵觀眾,而不是麻醉觀眾。這大概是鬥舞片最吸引人的地方。
製造夢境的傳統歌舞片
鬥舞片在好萊塢算是一個相當新的類型,如果從大的類型上來劃分,它應該屬於傳統悠久的歌舞片類型,所以要論述鬥舞片之前還是有必要再來回顧一下好萊塢歌舞片一些最基本的特徵與特質。
好萊塢歌舞片的源頭是劇院、音樂廳以及歌舞雜耍。歌舞片的發明與有聲電影的發明完全同時。1927 年的《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 是好萊塢第一部有聲電影,而它同時也是好萊塢第一部歌舞片。從此之後,好萊塢的歌舞片就開始漸漸興盛起來,到 1940、50 年代,好萊塢歌舞片漸趨高潮,這個時期上映的《相逢聖路易》Meet Me in St. Louis、《錦城春色》On the Town、《花都舞影》An American in Paris、《萬花嬉春》、《花車》The Band Wagon 後來都成為影史最經典的歌舞片。
眾所周知,好萊塢電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能夠為大眾在黑暗的戲院中提供一個最夢幻的心理滿足,而發源於流行音樂的歌舞片是最能夠將這種夢幻的、帶有烏托邦允諾的特質發揮出來。歌舞片與音樂劇不太一樣,音樂劇往往是由戲劇驅動的,劇中人在唱歌的時候也是在一個帶有現實意味的情境中,而歌舞片通常有兩個情境,一個是正常的戲劇化的現實情境,一個就是歌舞的烏托邦情境。在這個烏托邦的歌舞情境中,富足取代了貧窮,歡樂取代了苦難,無限的精力取代了辛勞的工作,作為獨立個體的快感取代了疏離感與孤獨感。也許從反面例子更能看出好萊塢歌舞片的這種烏托邦特質,《天降財神》Pennies from Heaven 是一部描述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人們透過歌舞來逃避現實人生的電影。但是影片卻始終在限制著歌舞的發揮,影片的歌舞場景比起過往的好萊塢歌舞片,顯得不那麼夢幻,尤其是結尾的時候,只是再度確認觀眾如影片中的主角一樣平凡與普通。
好萊塢之所以喜歡歌舞片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主流好萊塢電影通常存在兩條敘事線,一條是愛情線,一條是非愛情線。而歌舞片的歌舞場景就恰恰是最完美最夢幻的戀愛儀式的演繹。歌舞就像愛情一樣,讓觀眾瞬間可以忘掉自我,移入進一個極端不真實充滿迷狂色彩的情境中去。
鬥舞,傳統歌舞片香火的延續
好萊塢歌舞片在 1960 年代由《西城故事》、《真善美》等電影達到最高潮後開始落沒,這之後十多年始終再沒有出現輝煌的傳統意義上的歌舞片。一直到 1970 年底末伴隨著搖滾樂的出現,好萊塢的歌舞片才再度以另一種形式迸發出魅力來。讓約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成為一代舞王的《週末的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火爆浪子》Grease 正是開啟鬥舞電影先聲的兩部重要電影。
我們這裡所要討論的鬥舞片,總的來說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就是傳統形式的舞蹈大賽,芭蕾舞、探戈、交際舞等等。還有一類就是街頭的鬥舞大賽,這類鬥舞片主要的表演形式就是街舞。後一個種類的鬥舞片是目前比較吸引人的,這與街舞的形式有很大關係。街舞是典型的美國黑人文化,它起源於 1960 年代末,從動作來說,街舞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純個人的表演,倒立、翻滾、彈跳都是最常規的動作,這種表演講究極端的自由極端的想像力,另一類是集體的表演,這種形式的街舞講究形式上的統一化美感。如今紅遍東亞的韓國藝人表演的街舞,大都屬於這種類型。
鬥舞片在形式方面與傳統的歌舞片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比起傳統歌舞片非常強烈的夢幻烏托邦特質,鬥舞片要寫實很多。勵志、成功學是很多鬥舞片的主題。鬥舞片非常重要的一個敘事原型講述的都是,一群鬱鬱不得志的青年人,透過街舞或者傳統舞蹈的形式,重新找到生活的自信,找到自我。與傳統歌舞片更本質化的一個區別是,街舞片中的舞蹈場景,不會像傳統歌舞片中的舞蹈場景那樣,充滿了虛幻的假定性特徵,而且它往往與愛情無關,戀愛儀式並非街舞片的本質特徵也不是它所追求的東西。
其次,從形式方面來說,鬥舞片其實更接近於動作片或者說體育片。傳統舞蹈比賽的鬥舞片,可能那種衝突沒有街舞片那麼強烈,動作的戲份沒有那麼多,但是它同樣蘊含了激烈的情感變化、曲折的故事線索,最後的高潮必然是一次圓滿的舞蹈比賽。而街舞片就幾乎可以從屬於動作片的一種。相較於東方功夫片,好萊塢的動作片其實相當呆板,力量的展現往往是首要的,而街舞這樣一種形式反倒因為極度的注重技巧和節奏,彌補了主流好萊塢動作片力量,聲勢有餘技巧不足的毛病。東方功夫片中那些令人歎為觀止、瞠目結舌的動作奇觀,在 hip-hop 的表演中,同樣可以找到類似的東西。不過反過來說,正是因為動作片的發達,也導致了歌舞片在東方一直不夠發達。
街舞性質的鬥舞片除了與動作片比較接近,往往還與青春片有著強烈的關聯。因為街舞本身的表演方式,更適合年輕人。自由,奔放,叛逆,充滿想像力,這些都是青年人才會喜歡的東西。《魅力四射》Bring It On 的導演 Liz Friedlander 就說:「如果要拍一部青春片、拍一部歌舞片,我一定會選擇街舞這種形式,因為只有街舞才能完美的把這樣東西結合在一起。好萊塢傳統的歌舞片一旦跳起舞來,總是給人虛幻的感覺,那個世界根本不是現實,而且跳舞的時候往往沒有動機,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那種方式有點過時了。街舞,則讓年輕人相信,一旦舞動起來,生活的意義才會找到。街舞不會讓他們忘記現實,因為街舞就是現實。」
除此之外,由於有著一個具體的目標去實現,承諾,責任,被判,成長,這些嚴肅的主題很容易地就被植入到了鬥舞片之中。鬥舞完全是從身體出發,而身體是最具有主體性的,全身舞動的時候沒有他者的力量可以阻擋。執導過《舞動人生》Billy Elliot 的大導演史蒂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就說:「在不需要肉搏鬥爭的現代槍炮社會,還有比舞動這種形式能夠更好地觀賞身體奇觀的方式嗎?」
傳統與現代的交匯
也許就幾部影片的例子更能幫助理解鬥舞片。從影片的藝術品質來說,傳統舞蹈比賽的鬥舞片比起純粹的街舞片,要更容易獲得電影獎項的期待。因為傳統舞蹈比賽可以將人性的衝突,人性的幽暗面向更妥貼地融入進去。《派特的幸福劇本》Silver Linings Playbook 與《黑天鵝》Black Swan 是兩部在奧斯卡獎爭奪戰中大出鋒頭的鬥舞片,或者說鬥舞題材的影片。有意思的是,這兩部影片的風格截然相反,一部黑暗、沉重、嚴肅,一部明亮、歡快、諧趣。《黑天鵝》的主題非常沉重,透過芭蕾舞比賽,透過黑天鵝、白天鵝的二元對立的人性衝突,來訴說一則道德寓言。這正如導演戴倫亞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自己所說的,《黑天鵝》雖然與他之前拍攝的電影的題材不太一樣,但主題並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都在探討身體極限與騷動靈魂的主題,以及他讓觀眾進入故事角色迷人內心世界的拍片風格。而這一切只有舞動才是最有力的顯現方式。
《派特的幸福劇本》嚴格的來說不是一部純粹的鬥舞片,但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卻是最典型的鬥舞情節。兩位神經兮兮、有著相當年齡差距、看似不可能走到一起的男女主人公,有什麼辦法能讓他們真正的靈肉合為一體呢?對好萊塢來說,結尾的大團圓是必須的不可妥協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兩人一起參加跳舞比賽實在是最好的選擇了。共舞的過程中,兩人既要共同面對一個外在的敵人,同時之間又要身體與心靈達到美妙的圓滿和諧。世間純度最高的美妙愛情不正是建立在這樣一種情感基礎之上的嗎?
相較而言,街舞片與勵志、成長要結合的更為緊密。《獨領風潮》就是一部十分典型的街舞片。舞蹈老師教授一班頑劣的學生,本來看不起街舞的老師意外發現學生們喜歡的這種舞蹈同樣有著自身的魅力,對於身體的探索並不比傳統的國際標準舞差。於是開始改良舞蹈的方式,最後發展出一種融合了標準舞的美感與街舞的隨性的新舞蹈風格。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人生的看法發生改變。就原型來說,這種融合也可以視為古典與現代的融合。但不管怎麼說,這種風格的街舞片是比較成熟的一種。去年在香港引起轟動的《狂舞派》差不多也是這種類型。
《舞力全開》Step Up系列
年代:2006-2014
導演:安妮弗萊契(Anne Fletcher)、朱浩偉等

泰勒是一個叛逆青年,來自巴爾的摩的底層社會,一直在窮街陋巷中討生活。諾拉是一位傑出的芭蕾舞演員,就讀於菁英雲集的馬里蘭藝術學校,正在為學校最有影響力的舞蹈大賽備戰,可是她的搭檔卻在這時不幸受傷。泰勒因為打架被強制在馬里蘭藝術學校社區勞動。直到有一天,泰勒隨意自如的街頭舞蹈吸引了諾拉。舞臺上一次次的合作,讓這兩個同樣有天分的年輕人之間擦出火花,泰勒意識到,想要改變生活,就必須堅持下去,要用自己的努力向諾拉證明,全心全意沈浸在舞蹈的光輝下,自己也可以奔赴新的人生。
作為查寧泰坦夫妻的定情之作,《舞力全開》第一部的最大賣點就是查寧泰坦的八塊腹肌和妻子Jenna Dewan 的性感舞姿,除此之外,導演安妮弗萊契也是好萊塢的傳奇人物,她早在 12 歲便通過了爵士、踢踏、芭蕾等舞種的最高級認證。13 歲開設了自己的舞蹈工作室,教授舞藝。身為資深編舞,《舞力全開》不僅是她的導演處女作,片中所有或激烈澎湃或纏綿悱惻的舞蹈也全出自她的手筆。
專業芭蕾舞蹈演員出身,飾演女主角的 Jenna Dewan 舞技自不必說,曾為了生計當過脫衣舞男的查寧泰坦與男主角泰勒的經歷也十分相似,同樣成績平平,靠著橄欖球的獎學金進了西維吉尼亞州的一所普通大學,隨後又很快放棄學業。19 歲時的他幹過無數職業,在街頭四處遊蕩,最後跑到夜總會去當脫衣舞男。15 歲就開始跳 hip-hop 的查寧泰坦雖然謙稱舞技一般,但熱愛跳舞的他在《舞力全開》中還是大顯身手,影片也不惜筆墨打造他街舞高手的形象。
片中除了男女主角在夕陽下港口的唯美合舞,以及最後那段精心編排的舞蹈比賽之外,還特意從頭描寫了泰勒在聚會時的鬥舞。鬥舞在英文中被稱為「Fight」,在早期的街舞隊伍中,hiphoper 為了爭搶地盤,經常在街頭鬥毆,但是因為解決方式太過暴力,後來就選擇了用跳舞來比賽的方式,比誰跳的精彩,讓觀眾的呼聲來判斷哪支隊伍更強。這種競爭方式很受歡迎,在國外的很多街舞比賽中也得到採用。
鬥舞環節在《舞力全開 2》中被大幅度強化,續集更換了新的男女主角,前作主角查寧泰坦只在片裡插花客串。雖然劇情更加簡單,但是單從編舞來說,第二部大大超越了前作。開頭在地鐵上的一段惡作劇就很有創意,女主角安蒂與 410 團隊的隊友一起,頭戴面具,隨著音樂的起伏在地鐵車廂裡接連起舞,充分利用了車廂環節和乘客們的表現,讓這一段舞蹈顯得動感十足。安蒂和查寧泰坦的彈簧床鬥舞也同樣展現出編舞的新巧構思。續集中最重要的一場舞蹈,是發生在 410 團隊和 MSA 學院成員之間的比賽,這段雨中舞也成為經典之作。兩支隊伍的編舞各擅勝場,MSA 略遜一籌,但在安迪的呼籲下,比賽場地從室內轉移到大街,隨著觀眾瘋狂的吶喊,這場鬥舞漸入高潮,一群人在大雨裡盡情舞蹈,用大街上的車燈作為照明,舞步飛濺的水花和舞者濕透的衣裳和頭髮讓這支舞蹈充滿了力度和誘惑。
在第二部中出場雖然不多但處處搶鏡的天才小捲毛摩斯,演員 Adam G. Sevani 在扮演這個角色時年僅 15 歲,他不僅因這個角色大受歡迎,同時也是《舞力全開 2》的兩位編舞之一。在《舞力全開 3》裡摩斯更升格為第二男主角,故事從他考上紐約大學開始,因與他人鬥舞的機會偶然結識了新的街舞團隊「海盜」和組織者路克,為了奪回訓練場地並證明自己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鬥舞。《舞力全開 3》的劇情全圍繞國際街舞比賽展開,三場精彩絕倫的鬥舞貫穿全片,成為影片的最大亮點,至於劇情上的瑕疵就無法深究了。
尤其是最後決戰這場鬥舞,hip-hop 界最頂級的編舞 Dave Scott 將 LED 燈與舞蹈進行了完美結合,作為系列中的第一部 3D 電影,編舞還考慮到了 3D 效果對 LED 燈的作用,燈光的顏色和轉換都與肢體動作配合,讓 LED 的變化也成為舞蹈的一部分,燈光不僅配合動作達到效果,也變成了動作本身。這個創意實在讓人拍案叫絕,雖然男女主角的舞技都不盡如人意,但整體效果比起第二部的雨中曲有過之而無不及,略為可惜的是,將鬥舞這個環節發揮到極致之後,《舞動人生 4》可能是考慮到很難再有更好的構思,把主題更換為「快閃」,片中整體編舞極為花俏,尤以博物館那段為最,但是從編排上來看,實驗感太強,對場景的依賴也過多,反而失去了舞蹈動作本身的美感,觀眾也很難體會到前兩部中觀看鬥舞場景時那種腎上腺素爆發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