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6486823_e4656a8394_k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Matt Preston

羅文嘉:心態改變了、家裡陳設改變了,我看著劉昭儀從文藝女青年變成了……

文/羅文嘉(水牛書店社長兼文藝辣媽劉昭儀之夫)

我跟劉昭儀談了九年戀愛才結婚,婚後很久,我們才有小孩。我充分見證了劉昭儀從文藝女青年變成媽的完整歷程。

有孩子之前,她是個現代女性,時尚、有想法、有專業工作,愛看電影、小說。有了孩子之後,她還是很漂亮(這是一定的),但她生活內容都改變了。

她喜歡慢跑,以前跑步都是想工作、劇本。現在跑步,想的都是晚餐煮什麼,因為她很在乎「媽媽的味道」,所以堅持下廚。以前我們兩人世界的時候,哪裡管晚餐煮什麼,都是想要上哪家館子,但是有了孩子就是不一樣。

孩子念小學時,她顧不到中餐,乾脆進學校廚房當義工媽媽。孩子念中學,她就天天做便當。前陣子她去法國旅行,出發前先把食物備好;回程轉機時,她在機場遠端遙控,叫我把梅干肉丸子、鮮魚拿出來退冰,她兩點到台灣,五點進家門,六點準時開飯。

付出多少,得回多少

劉昭儀的改變不只如此,她真的印證了「為母則強」這句話。她當小姐時有駕照但不開車,反正我就是司機。孩子上小學後,當然也是我負責開車,可是沒多久我就要出國,劉昭儀很強,她第一天早上請朋友陪上路,第二天她就自己接送了。

有了孩子之後,我們的生活型態當然會改變。社交活動、藝文活動的時間減少,朋友圈也變了,失去原本的身分,成為羅爸爸、羅媽媽。假日也不能只顧自己看戲,得忙著消耗孩子的體力,露營、回鄉下亂跑,或者至少帶他們到台大騎腳踏車。

這樣的轉變,對我們也是有意義的。年輕的時候,我們就是設定目標,一路向前衝,只看見自己的呼吸、快樂,與眼前的風景。有了孩子之後,卻會注意他的呼吸、快樂,想帶他去看風景。

年輕時一路向前衝,忘了自己是孩子的樣子,忘了自己是怎麼長大,怎麼走到這裡;一路向前衝,經歷太多事情,早就失去天真。有了孩子,卻可以回頭看看我們是怎麼長大的,看見孩子眼裡的純真。

13843418_1239530882726292_1223378250_o

當然,改變的絕對不只是心理狀態,更多的是現實空間。《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裡頭有一篇〈門前的生活〉,講城市裡兩對門的小夫妻,本來門口都是乾淨整潔,絕不多放雜物,十足十是教養良好注重隱私的好鄰居。某天開始,卻多了好幾雙鞋,娃娃鞋、老先生老太太鞋,原來小夫妻生孩子了;後來又種了大蔥,搞半天是鄉下奶奶進城帶孫子。後來作者蘇美也生孩子,她家的門口也一步一步走向毀滅。

我們家也是這麼毀掉的。本來的設計是一間主臥,兩間書房,其他全是開放空間(劉昭儀在一旁大喊:我們家以前是樣品屋啊!)有了女兒,劉昭儀的書房就讓出來;有了兒子,我的書房也讓出來。後來為了讓爸爸媽媽來住,客廳切開隔一小間客房,(劉昭儀繼續吶喊:你能想像樣品屋裡面有彩色巧拼嗎!)

以前小倆口買車,當然買小車,還會嫌別人幹嘛在擁擠的城市裡開休旅車。有了小孩後,馬上換車。不光是要帶的東西很多,更重要的是小孩在擁擠的空間吵得更兇,還是換大車實際啊。

心理狀態改變了、家裡陳設改變了,劉昭儀的關注焦點也改變了,這點倒是好的,因為她不會只關愛我啦!以前她眼睛只盯著我,現在會先罵孩子,甚至跟我會同一陣線來對付小孩。偶爾她會想到什麼,順道罵我一下,這時候我又可以跟孩子站在同一邊了。多好!

最後我必須很真心地說,孩子們還是最愛她。有時候我會挺女兒、兒子,以為他們就會倒向我,心裡暗暗得意,沒想到關鍵時刻,他們還是全數倒向媽媽。他們打心底愛著媽媽,有時候媽媽睡了,孩子還會跑到她床上,輕輕靠著。

養孩子這種事,付出多少,就會得回多少。劉昭儀作為一個文藝女青年,放棄了文藝生活,卻得回很多愛。

※ 本文摘自《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立即前往試讀►►►

繼續閱讀:

【瞿欣怡的小貓之流】永恆的愛洗不淨屎尿孩子,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