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子欽看臺灣設計面貌:多一點了解,強健包容力那條肌肉的能力,就會增加一點
文/臥斧
二○一五年初,「Readmoo電子書」邀黃子欽和小子兩位設計師,在國際書展會場舉行的「犢講座」上對談。時間太短,想講的太多,講座結束後,「Readmoo電子書」和黃子欽都認為:接下來需要有個專題,讓黃子欽把自己想講的、想問的,有系統地整理出來。
「有一回讀到森山大道的採訪,讓我想起自己也很想和何經泰聊聊,可以挖掘出一些過去他創作時的想法,再透過我用某種方式表現出來;」黃子欽說,「在國際書展和小子對談之後,我也感覺兩人還有很多東西想講或者想問對方。這個專題企劃就是這樣開始的。」
不過「新台客」這個名詞,在這個專題開始討論的初期,尚未具體出現。
這個專題企劃以「黃子欽的設計嘴,泡」為名,用專欄形式呈現黃子欽與台灣創作者的訪談記錄,包括攝影師、插畫家,以及設計師。「我原來想問他們的問題大多著重在視覺方面,畢竟這與我自己的工作和興趣有關。」黃子欽道,「預計採訪的名單當中有不同專長不同世代的不同創作者,我想做的是挖掘他們的創作理念,而不是檢視他們的作品。」
「黃子欽的設計嘴,泡」從二○一五年的六月開始在「閱讀.最前線」上,固定以兩週一篇、兩篇訪一位的頻率刊載,第一篇刊出的,自然是對何經泰的專訪。
「何經泰在很衝撞的那幾年,有許多關懷社會底層的作品,我很想知道他當時的想法;」黃子欽表示,「在後續的幾次訪問過程當中,我都盡量去探尋創作者的核心想法。日本導演黑澤明說有些人紅了之後創作就會維持在同一個模式,而我發現,如果我可以問出他們核心的想法,就會明白他們如何一直創新。」
黃子欽在台南長大,小時候看著廣告,總覺得廣告描述的是理想的生活形態,想要去了解箇中真相;但在從事創作及設計工作多年後,黃子欽已經很明白許多業界的陋習沉痾。「例如說廣告公司,他們會有每年世界得獎作品的年鑑,理論上年鑑可以讓大家參考這些得獎作品當中的發想創意或內涵,但事實上,有些廣告公司會直接抄襲得獎作品的表現方式。早年看多了這樣的事情,我怕自己也會麻木,把挪用當成了自己真的在創作。」黃子欽回憶,「這有點像在買東西。你買了什麼牌子的東西,除了使用那個東西之外,在別人眼中,你也表現出接受那個品牌某些定義的態度;你消費了那些得獎作品,也就會獲得某種認同的標籤,但那不是真正的創作,不會有背後的意義,也不會有原生作品的精神和能量。」
因此黃子欽想要訪問的,都是自有性格的創作者。「鄒駿昇有公司,也有自己的創作,霧室的工作室則主要是兩人合作;」黃子欽說,「我想找非公司體系、很接地氣、不體制化的受訪者,因為如果他們自己接案,那麼很多事就需要自己判斷及負責。他們沒法子躲在公司制度裡頭,也就不會被制度馴化,但這不代表他們做的東西一定就野蠻,像王春子和川貝母的作品,看起來溫暖舒服,但仍充滿力道;或像氫酸鉀擅於掌握大正時代的構圖及氛圍,展現一種英氣勃發的氣魄。」
於是在採訪過程當中,黃子欽漸漸發現,雖然一開始自己沒有刻意朝這個方向設計,但自己邀訪的創作者隱隱然構成了一幅呈現台灣設計樣貌的圖像,成為一種有時間跨度、也有類型跨度的全景。「這些創作者的作品都不是單純地在消費符碼,他們的作品有很多不同的層次,在各種混搭的結果之下創造出個人的特色──這是屬於台灣的特色。」黃子欽微笑,「這樣的特色沒有前例,目前也還一直在變化,我們會對這樣的特色有感覺,是因為我們和它生活在同一個系統裡。等到這種台式特色更成熟,我們就會在國際間被辨識出來。」
「新台客」的樣貌,被如此勾勒出來。
具有設計師及採訪者雙重身分,黃子欽的採訪有時會變成不止是採訪者單方面接受答案,而是兩方創作者的彼此對談。「我提出的問題都有一定的方向,會希望勾出對方比較內在的、直覺式的想法,我認為這樣比較好,會得到比我原來預料更精采的回答。」黃子欽笑道,「不過有時候在第一時間,受訪者會抓不準我的問題,畢竟沒有其他訪問者會這樣問啊;但我會在談話當中堅持繼續溝通,最後都能讓他們理解啦。」
在身分從創作者轉換成採訪者後,黃子欽也發現採訪對自己的創作有一定程度的幫助。「準備訪綱的時候,我會一面想像受訪者是怎麼創作的,同時也會想到自己的創作過程、想到我們面對著相同的市場,每個創作者都有各自不同的做法,準備訪綱的時候,我想到這些,就會把自己對設計的想像擴大。」黃子欽道,「這是件好事,很像在進行一種反過濾──因為自己做設計的時候,有時為了遷就現實,例如預算或時間,就會下意識先篩掉某些想法,但在類似的情況下,其他創作者可能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
「持續工作、來不及檢視沉澱,就只是一直在消費我原來熟悉的概念和元素;」黃子欽進一步解釋,「這樣的創作不會成長,只會消減。這些訪問讓我重新發現自己在工作和美學上的盲點;我每次回頭看,越看就越知道自己有多少東西要補。」
回顧約莫一年的採訪過程,黃子欽認為自己最後得到的比當初想像的多。
「本來就只是想和何經泰喝酒聊聊而已,不是什麼正式的訪問啊,哈哈,」黃子欽笑開了,「採訪的時候我和平常的創作狀態不同,好像被附身一樣。而且大家的互動都挺有趣的;大多數業內的創作者不常有這樣的交流機會,就算相互認識也不見得會聊這些。」
是故,這系列訪問除了讓讀者進入創作者的內裡、看出台灣設計業界的樣貌之外,也讓創作者們更加了解彼此。
「多增加一點了解,」黃子欽點點頭,「我們對於強健包容力那條肌肉的能力就會增加一點,也就更能看出不同創作的優點,更重要的,是看到臺灣設計的多種面貌。」
※ 本文摘自《設計嘴泡・新台客:台灣當代設計風格對話》的採訪後記,立即前往試讀►►►
《設計嘴泡・新台客:台灣當代設計風格對話》限量典藏套組,限時搶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