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三十三個生活在台灣的人,就有一位來自東南亞
文/張正
據說,當年葡萄牙水手驚豔於台灣之美,以「Formosa(美麗之島)」讚嘆之。二次戰後初至台灣的「外省人」,詩意地以「綠島」形容台灣的花木扶疏處處蒼翠,無奈而後關押政治犯的綠島太出名,就沒有人以「綠島」稱呼台灣了。談起台灣的好,我們常常驕傲地自稱「寶島」,不過有時島上發生了狗屁倒灶的事,我們也毫不客氣地謔稱這裡是「鬼島」。
這幾年,我因為「四方報」而接觸越南朋友,才知道越南人對台灣也有個非正式的正面稱呼:玉島(Ðảo Ngọc)。顧名思義,台灣是越南人眼中的築夢之地,豐饒美麗如玉。除了越南,基本薪資高於多數東南亞國家的台灣,的確是不少東南亞朋友心嚮往之的「玉島」。
一九八九年,台灣社會普遍脫貧,基層勞動力極度欠缺,於是政府以「專案方式」引進第一批東南亞勞工,投入台北捷運、核能電廠等多項大型建設。然而,豈能只許州官放火?為了滿足也同樣缺工的民間企業,《就業服務法》於一九九二年通過,允許民間產業引進外勞,並逐次放寬引進的行業種類。時至二○一四年,來自越南、泰國、印尼、菲律賓的四國「合法」勞工,人數已達五十萬,而以「非法」身分為台灣人工作的,人數也超過四萬。
約略同一時期,台灣男子因為娶妻不易,紛紛前往東南亞尋找另一半。時至今日,主要來自越南、泰國、印尼、菲律賓、柬埔寨等五國的婚姻移民,約為二十萬人左右。
每三十三個生活在台灣的人,就有一位來自東南亞
二十萬婚姻移民、五十萬工作移民,再加上俗稱「逃跑外勞」的四萬非法工作移民,總數超過七十萬人。以台灣二千三百萬人口來算,等於每三十三個生活在台灣的人,就有一位來自東南亞。他或她,可能是工廠的勞工,可能是照顧老人病人的看護,可能是台灣人的親戚,可能是台灣人的母親。每一位移工移民,都是她/他們的台灣牽手或台灣雇主「邀請」來的,而每一位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也都與她/他們息息相關。
常有人問:「台灣哪些地方的外勞(移工)、外配(新移民)比較多?」
在大都市的豪宅裡?有,他們替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宅男貴婦打理家務、照顧老小;一般城鎮的大街小巷?有,他們烹煮南洋料理,或者施展例如泰式按摩的母國手藝。那麼,窮鄉僻壤山顛水湄呢?也有,他們養豬捕魚種田摘果,或者在販賣浪漫的民宿後台,幫忙整理房間、收拾善後。
東南亞朋友更多更集中的所在,是遍布台灣各地的工業區。不論大型電子工廠或小型傳統工廠,各種單調乏味、又髒又難又危險的工作,都靠他們。而每個工業區,必定伴隨出現東南亞聚落,店家的門面寫的不是中文,越、泰、印、菲比鄰,食衣住行育樂,一應俱全。
而火車站、客運站周圍,也早已發展出或大或小的「東南亞經濟圈」。緊鄰台北火車站的北平西路印尼街、台中火車站前的第一廣場,或是桃園與中壢的交通輻輳之處,每逢假日,耳中聽聞皆是南洋語音,舉目所見均非華夏面容,不必搭飛機,已經離開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