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夫卡絕對想不到,這份他想燒毀的手稿,竟在百年後掀起跨國爭奪戰
編譯/黃彥霖
根據《衛報》報導,以色列最高法院在 8 月 7 日駁回了猶太裔作家馬克斯.布洛德(Max Brod)的繼承人對以色列政府的一項上訴,引起全世界的文化人士注目。但到底這位捷克作家擁有的遺產有多珍貴?即使在他過世 50 年後,仍讓後人不惜與整個政府庭上相見呢?
事實上,布洛德是二十世紀最偉大作家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的遺囑執行人,也是我們現在之所以能讀到《蛻變》(Die Verwandlung)、《城堡》(Das Schloß)等作品的重要推手。布洛德擁有一批卡夫卡生前託付的親筆手稿,而在以色列最高法院的判決之下,這批包括未出版作品在內的所有文件都將歸為以色列國家圖書館所有,總價值超過數百萬美元。
要搞清楚這項爭議的來龍去脈,我們得回溯將近百年,回到 1924,卡夫卡因結核病過世那年。生前從沒因作品受到注意的卡夫卡,大約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引起這樣一場動盪。
違背卡夫卡遺願,布洛德未燒毀手稿,反而整理出版
1924 年,年僅 40 歲的卡夫卡結核病情加重,在因無法進食而餓死之前,他曾要求摯友布洛德在自己死後將剩餘的作品手稿燒毀。布洛德最終沒有守約,1939 年納粹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他帶著卡夫卡的手稿一起逃到巴勒斯坦,最終定居。1968 年,布洛德在死前將這些手稿給了他的秘書(也有人說是他的情婦)霍伏(Esther Hoffe),並,指明要將它們轉送給「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以色列的特拉維夫市立圖書館,或者海外」。
只是,再一次地,手稿重演了卡夫卡的乖舛命運,繼承人違背了前任擁有者的心願。霍伏在 2007 年離世前,選擇將這些珍貴的手稿留給自己的兩個女兒,也引燃了接下來一連串的所有權爭奪戰。
後人再次違背布洛德遺願,未將手稿交出,引發爭奪戰
2009 年,以色列政府要求霍伏的女兒遵從布洛德的遺願交出手稿,但後者主張布洛德已經將手稿送給了她們的母親,霍伏應有依自己意願處理的權力。卡夫卡的手稿在霍伏家族的看管下,分散保存在以色列和瑞士的銀行保險箱裡,霍伏曾在她擁有手稿的 40 年間賣掉其中一部份的文件,而這一點,也成為以色列最高法院判決霍伏女兒敗訴的原因之一。
根據《紐約時報》的一篇報導,1988 年時,霍伏曾將《審判》(The Trial)的卡夫卡親筆稿交由蘇富比拍賣行。那本《審判》最終以 198 萬美元的天價,賣給了一名據聞是代替西德政府出面競標的二手書商譚謝爾(Heribert Tenschert),手稿至今仍躺在德國文學檔案館(Deutsches Literaturarchiv)中。
2015 年,以色列最高法院在長達 62 頁的判決詞中,這樣寫道:「布洛德要的是將這些手稿安置於合適的文學和文化機構裡,而不是高價賣出。」
不過,以色列法院的判決事實上都是傾向以色列國家圖書館的,此舉曾引起評論家質疑,難道所有由猶太人創造的文化資產都該屬於以色列嗎?說起來,當卡夫卡於奧地利去世之時,以色列甚至根本不存在。霍伏的女兒之一伊娃(Eva)曾經表示,她(以及以色列之外全世界的學者都)認為,德國比以色列更有能力提供這些手稿一個安穩的住所。即使不看霍伏家曾經「賣稿前科」,這其中的敏感地帶也如猶太主義,遍佈地雷。
無論如何,以色列法院的判決已定讞,以色列國家圖書館也承諾會將這批手稿公開、上線,到底這會是一場文化的勝利或是只是賭一口種族自信之氣,應該才是接下來的重點。
他們這樣讀卡夫卡
- 【果子離群索書】卡夫卡的恐懼源頭:噢!父親
- 【陳夏民用功讀世界】原來卡夫卡也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
- 小說家布魯諾舒茲談《審判》:這是卡夫卡批判、取笑人類在面對神之秩序時,絕望與可疑的行為舉止
- 卡夫卡的迷宮,精神意志薄弱者慎入!
資料來源:Guardian 1、Guardian 2、Guardian 3、NY Times、維基百科馬克斯.布洛德條目、維基百科霍伏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