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的傳奇書單,一個人的散步節奏──專訪《散步在傳奇裡》作者果子離
文/犁客
「因為我寫得很慢啦。」果子離說。
因為從小作文成績好,每回被派出去參加比賽也都會抱回獎項,所以果子離大學時很理所當然地念了中文系,很理所當然地成了一個文藝青年,似乎也該很理所當然地進入出版業當編輯,或者很理所當然地成為作家。「我待在職場的時間不算太長,其中大部分時間的確都在當編輯;」果子離講得很明白,「我對編輯工作並沒有太浪漫的想像,我知道那是個需要投入大量心力處理細節的工作。」
果子離當過老師,編過小學參考書,做過兒童雜誌、八卦雜誌、旅遊雜誌、地理雜誌……三十一歲的時候,果子離決定離開職場,成為一個自由工作者。「做這個決定的時候並不覺得惶恐,」果子離道,「因為那個時候是臺灣出版很蓬勃的時代,我覺得如果寫得夠勤,就可以靠寫作過活。」
寫作的確為果子離提供了日常所需──雖然寫的領域和型式與他原來的想像可能不完全一樣。
「那時我以本名出版本數最多的是關於三國題材的實用書籍,其中有些還曾經譯成外文;」果子離回憶,「其實我原來創作的類型主要是詩和散文,後來有回選了幾個時代寫自己的歷史觀察,三國是其中之一,後來才開始接觸較多歷史題材。」寫過那本三國的歷史觀察之後,果子離開始擔任相關論壇的版主,「那是網路留言版很熱鬧的時代,留言的網友都很專業,身為版主當然要充實自己;」果子離說,「那時只要和三國有關的書,我什麼都看,像《後漢書》或《晉書》這種有提到三國的,我也不會放過。」
深入及大量的閱讀,提供果子離豐厚的三國實用書籍寫作資源,但他自己更鍾情的散文創作與閱讀心得,卻一直沒有集結出版。
「因為我寫得很慢啦。」果子離又說了一次。
進入網路世界
作者寫得慢,有時催不來。或許換個平臺就不一樣了。
「在網路上寫、能和讀者有互動,真的是很大的動力。」果子離承認。事實上,他以筆名「果子離」出版的第一本書,就是名為《五年級同學會》的合集;這本書蒐集了六位利用「明日報個人新聞臺」發表文章的作者作品,他們年齡相近,在網際網路生態劇烈變化的當時,像一群創作的先驅。
那是2001年。過了四年,果子離第二本由「個人新聞臺」文章集結的作品《一座孤讀的島嶼
》在2005年出版。當時他大約沒想到,第三本作品的出版間隔,會超過第二本許多。
「我們從撥接時代開始接觸網路,當時的網路使用者並不多,市場也不成熟,讀者的閱讀喜好與社會之間其實有點脫節,但已經對網路上的寫作者產生了一些錯誤的期待;」果子離表示,「我一直認為網路具有顛覆性格,在文學方面或許能有更多突破,不一定還要依循過往的出版模式。」
果子離認為,對讀者而言,現在應該是個幸福的時代,因為國內出版市場在選題、設計和呈現上一直創新,讀者能夠接觸到更多元的作品,但對創作者而言,眼前仍有功課。「現在的寫作者或許不需要參加文學獎或投稿副刊,也能在網路上擁有自己的讀者,但我認為寫作者和出版社都還在尋找能將作品與讀者連結的更佳管道。」
在傳奇中散步
2013年,果子離應「Readmoo電子書」的邀約,開始在「閱讀最前線」上以每週一篇的頻率發表閱讀專欄,從前輩作家的經典到年輕作者的新作,加上自己經歷書市興衰的觀察及遊逛書店的體驗,果子離開始在這個名為「果子離群索書」的專欄當中展現自己看書、看世界的獨特視點。那些新舊作品感想、過往書街景象,由他寫來,宛如緩步走過種種傳奇。
讀得多,寫得慢;但有規律地創作之後,以「果子離群索書」專欄為主、加上其他散作集結而成的《散步在傳奇裡》,2016年同時出版紙本及電子書。
書名取自集子裡的第一篇作品,有種提綱點題的味道。「因為這個書名,書裡才會找來瞿欣怡、陳夏民和我聊『傳奇書單』。」果子離說,「這種不一定是經典、但在個人生命中佔了重要位置的書單,聊起來最有意思。每個人都可以列出自己的傳奇書單。」
閱讀的確是十分個人的行為,就連面對載體和版本的態度,也不見得每個重度讀者都相同。「我總說我是在『讀字』,不是在『讀書』,」果子離笑道,「一本書如果後來出了增訂版,我就會買增訂版──我希望拿到的是最正確的版本,不是最原初的版本;不管是紙本書還是電子書,只要不影響我的閱讀感受,我就全都可以接受。」
從《一座孤讀的島嶼》到《散步在傳奇裡》,跨了十二年。書名裡的「傳奇」自然可以扣到不同個人的閱讀經驗,但「散步」的節奏,或許才是果子離一路讀來的真正姿態──用電子郵件交稿、讀電子書,但仍自有閒散步調。
「用e-mail還是可以慢慢想慢慢寫呀,」果子離咧嘴笑了,「像臉書訊息那種即時的東西,要是我一不小心『已讀』,都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啊!」
►►前往【果子離群索書】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