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正的編輯畢旅】人生畢旅四之一:狂熱分子蔡志忠
Photo from Flickr CC by 開儒 何

【周浩正的編輯畢旅】人生畢旅四之一:狂熱分子蔡志忠

狂熱比努力更重要,努力需要毅力來支撐,但是狂熱能讓人樂此不疲。
——蔡志忠

1.

「誰不認識蔡志忠?」

此生最怕沾上知名人物,可這回,想不沾蔡志忠的光,也難。

都怪蔡志忠最近出版了自傳《天才與巨匠》,他在2016年9月4日的《深圳晚報》上的專訪中,提及那本《蔡子說:蔡志忠的半生傳奇》和我結緣的往事。

訪問稿中,詳細記錄這段經過:

記者李福瑩問蔡志忠:「為何會產生寫一部自傳的念頭?」

蔡志忠說,二十七年前,臺灣「文經社」吳榮斌社長打電話問他:「蔡先生,我們已經收集好『雲門舞集』林懷民、女子高爾夫名將涂阿玉、漫畫家蔡志忠你們幾位『十大傑出青年』的資料,想出版你們的自傳。」

蔡志忠答:「吳先生,感謝您看得起,但我不是偉人,沒有長江、黃河的奮鬥血淚史,沒『自認偉大』的大頭病,謝謝您的善意。」

一年後,臺灣「遠流出版公司」總編輯周浩正先生打來電話,很明顯周先生比較擅長說服別人,他說的蔡志忠無言以對,不好意思拒絕。

周浩正是這樣說的:

「我們不出版你的自傳,而是希望通過你的人生故事,讓年輕朋友可以學習,或許其中有句話或有段故事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於是以口述錄音方式,由遠流主編楊豫馨小姐整理,在1993年出版了《蔡子說:蔡志忠的半生傳奇》。

「近年,我瘋狂寫作無法止息,才有了親自寫自傳的想法。」

這部自傳,蔡志忠只用11天就寫完了。他說,這本書出版的理由跟二十五年前一樣,希望他的人生故事,其中有一則觀念、或一句話、或一段故事,能讓年輕朋友學習,或許真能影響他們的一生。[1]

對這些描繪,我有話要說。

蔡志忠把我形容成一副口才便給的樣子,認識我的人,讀到這段文字,一定啞然失笑,認為他描述的是另一個人;而被婉謝的「文經社」吳社長,跟我有久達三十年以上的友誼,一向擁有非凡的企劃力,他能在出版界都還沒有行動之前,便從新聞消息面嗅出商機,當時若蔡志忠允諾合作,必然造就一段佳話。

很久以前,蔡志忠和我有過短暫來往。那時候的他,譽滿台灣──張武順總經理領導下的「時報出版公司」、策劃出版的《莊子說:自然的簫聲》,長期盤踞「暢銷書排行榜」榜首。

有一次,在遠流編輯部與他相遇,交談甚歡。

他談興極濃,將自己的人生歷練,像說別人的故事一樣,源源本本、細說詳盡。

我聽「呆」了,完全被眼前這人的魅力迷住了,暗忖著:「異人奇事也,機不可失。」

心裡不斷盤算,如何把他的故事搞出一本書,放到新闢的「勵志館」。

當時為了節省成本,將「勵志館」這條新書系,賦予它「打地基」的使命,設計為把一些無版權的、依然長存書市的經典、類經典、次經典彙整在一起,用最小的力,去重整這片無主之地。此刻若能輸入新的血液,對「勵志館」當然有加分的效益。

後來的發展,大致就如蔡志忠「答記者問」,圓滿完成《蔡子說》。

2.

「勵志館」是激勵人心向上的作品集合體,必須包容,多元。

關於「勵志館」,可略說一二。

當初設計這條書系時,所依據的是我在「時報出版公司」推動的編輯理念。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八月,我應總經理張武順之邀,加入他的團隊,早早晚晚掛在心頭的,只有一件事:我可以貢獻什麼?思索再三,寫下〈「時報出版公司」發展策略分析報告:「無人地帶」的經營方略〉[2],呈給張總,希望由此建立共識,找出公司發展的指導方針。

這篇報告的核心,即是以開發替代競爭,並遵行一個指導理念:不競爭原理

翌年,我成了遠流的成員,終於把這些想法用上了。

我為什麼如此強調「理念」與「策略」?而且從不諱言它的本質乃源自我再三標榜的「弱者的兵法」?

因為,有一個經常環繞心頭的問題是:普通資質的編輯——如我,投身於職場中,憑什麼去掙得一口飯吃?

現在再回想,我或可歸於學習型編輯。要做個稱職的編輯,必須知道不足,才會拚命吸取;必須出自內心真誠的謙卑,才看得清自己低下的位階,明白需要補實什麼,去力爭上游。

譬如說,當你看到隱地推動一年一本的「年度短篇小說選」、看到高信疆推動四十六鉅冊的「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詹宏志推動一月一書的「柏楊版資治通鑑」及號稱總集三百冊的「大眾心理學全集」時……,就會衍生出編輯職能之必要:我們可以化身了不起的「組織者」(整合的智慧與能力)。

然而,看到高信疆大刀闊斧改造報紙副刊屬性,勇於顛覆,開闢新戰場,打得所有人為之措手不及,成就一番霸業──從他的事功中,我們又看懂了什麼?學到了什麼?

我的編輯之路,就是這樣一步一腳印,辛苦踩踏出來的。其間,也有走錯方向、踩錯節拍的時候;而我個人有欠紮實的出身背景,在不同工作場域,都承受過來自少許人士奚落、輕蔑的眼神與言語攻訐,但都咬牙和血吞,隱忍了下來。

最後,一步跨過,海闊天空。

推動「勵志館」,即是學習心得的實踐,最初目的是想運用組織力整合書市無主之書。

年輕時,買過很多隱身於街角小地攤上這類書籍。如:《菲希德告德意志國民書》(菲希德;1762─1814)、《新人生觀》(羅家倫;1897─1969)、《火與劍的一生:俾斯麥傳》(鶴見祐輔;1885─1973)、《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羅曼羅蘭;1866─1944)、《寬容》(房龍;1882~1944)、《地糧》、《新糧》(紀德;1869─1951)、《苦悶的象徵》、《出了象牙之塔》、《近代戀愛觀》(廚川白村;1880─1923)、《給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潛;1897─1986)……,以及來自三十年代許多留在大陸的譯者,隱去姓名後翻印的文學名著[3]等等。

既然有了想法,於是,開始設定準則,組織書系。「勵志館」開館之後所出版的書中,我最得意的有三本:顧頡剛(1893─1980)的《走在歷史的路上》、郭泰的《幽默100》以及蔡志忠的《蔡子說》。

走在歷史的路上》出自顧頡剛七巨冊《古史辨》。在我購買的書中,是少數讀不完的大書,但〈卷一〉內的長序,卻讓我愛不釋手,我認為若能單獨抽印成書,必可讓「勵志館」更加壯實。因此,委請我心目中「台灣最佳編輯」陳錦輝負責整編,他分章、分節,再分設章名、細目,編出一本令人刮目相看、有了新的書名的名著。不過,本來以為是我們的創舉,後來聽說日本的「岩波文庫」,早就出過單行本了。

幽默100》則是郭泰拔刀相助之作。

他知道「勵志館」上工了,立刻跟我說:

「我長期蒐集了四、五百則有益人心、又有趣的新聞和軼事,很吻合成立『勵志館』的宗旨,寫成以後,你不妨看看。」

幽默100》就是成果。這本書很特別,上市不久,連連再版,但在當年全省唯一大型連鎖書店(金石堂書店)的「每月暢銷書排行榜」上卻不見蹤影,但到年底「年度暢銷書排行榜100」榜單上,又名列其中。後來從讀者口中得知,應該歸功中、小學老師的推薦。兩頁一則趣味故事的形式,非常適合學生閱讀,因此在學校周邊的書店先蒙其利,而連鎖書店每月銷售量雖不足以登上「月排行榜」,但年底加總的「年排行榜」,卻赫然在列。

至於《蔡子說》,讀完下列的故事,就明白我為什麼盯住他不放了。

NOTE

  1. 全文出自2016年9月4日出刊的《深圳晚報》上的專欄「領讀七天」,記者李福瑩專訪〈〉以及〈對話蔡志忠: 我不喜歡作品有別人的影子〉
  2. 參閱《編輯力初探1.0》第二十八信〈塵封20年的報告〉。這份報告的要點,即在以「開發替代競爭」為核心,「在競爭力最小或趨零的領域,拓展出自已專屬的市場」,並訂定四項細則:「做別人忽略做的;做別人不敢做的;做別人不能做的;做別人已經做而做不好的。」具體做法是「經營概念」、「經營領域」、「經營書系」、「經營作家」。
  3. 這些翻印的名著,印象中有《約翰.克里斯多夫》、《戰爭與和平》、《簡愛》、《傲慢與偏見》、《俠隱記》、《飄》、《基度山恩仇記》、《小婦人》、《紅與黑》、《鐘樓怪人》、《悲慘世界》、《大衛‧科波菲爾》、《雙城記》、《包法利夫人》、《茶花女》、《白癡》、《罪與罰》、《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各世代編輯這麼說:

  1. 老貓出版偵查課
  2.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
  3. 陳夏民用功讀世界

延伸閱讀:

  1. 編輯檯上的小確幸
  2. 企劃之翼
  3. 編輯力初探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