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青鳥】靜夜,突然聽見許久未曾聽到的、內心的小小聲音,在青鳥

【評書青鳥】靜夜,突然聽見許久未曾聽到的、內心的小小聲音,在青鳥

文/蔡瑞珊

從閱樂到青鳥書店,像是從一間熱鬧滿溢的藝文場域轉個彎走進城市裡的修道院,院外車水馬龍,院內沈靜安心。每天早晨從玻璃三角窗戶外透進來的天光,樹葉搖曳的光影,令人感覺空靈寂靜,坐在書店內擁有四面照射而來的亮光,幸福極了!

李清志《靈魂的場所》裡有一間令人著迷的修道院:法國里昂拉托雷修道院,極簡的設計卻充滿靈魂,「柯比意巧妙地運用天光,營造出室內近乎神秘的洞穴氛圍;那些奇妙的光線,有如上帝的輕柔聲,向那些願意傾聽的人說話。」在青鳥書店,三面斜切得剛好,可以迎接彷彿是天光的設計,讓光在頭頂巧妙地從東邊的三角窗揚起,落在西邊,隨即陷入無止盡的寂靜。在夜晚,明亮、亮、溫色的三種色彩,也如同月光在整個夜晚的推移,轉眼一天過去,就像移動刻度一樣。陽光在每個緩慢移動的角度下,透過玻璃折射出不同光影,青鳥擁有了白天與黑夜。

只有單純的房間、寂靜的夜晚,然後你突然覺得可以聽到許久未曾聽到,內心微小的聲音。」李清志形容他在修道院裡的感動。我心裡期待著,其實不需遠去法國里昂,也能從青鳥書店內孤獨和獨處,聆聽自我心底深處的聲音,正因青鳥擁有都市裡難尋的靜甯空間。

修道院同時也是書店的,青鳥不是首例,位在瑞士的聖加侖修道院(St Gallen Abbey)圖書館,一千多年歷史,至今也是世界上最古老藏書最豐富的圖書館之一。在奧地利的「梅爾克修道院」(Stift Melk),位在梅爾克鎮山岩上,從上而下的俯瞰多瑙河,深藏無數的中世紀手稿,百年前幸運逃過了拿破崙戰爭的破壞,而擁有藏書十萬冊,百年歷史的記憶讓這間修道院成為世界上最漂亮的圖書館之一。

古老的智慧將修道院的專注修練與書的寧靜合而為一,人在閱讀的狀態下與書本如同一個世界,這樣的環境下所擁有的鐘型罩是比修道院的隔間更為窄小,專注的氣流形成一個場域,讓自己成為一間真正與外界隔絕的書店。

青鳥選書人李清志從書店仍是空曠的毛胚屋,就偶然進到其中,他選了一個天光下最美的角落,拍下一張照片寫道:「光影是空間的靈魂!」從他眼中的角度,照片擁有光的靈魂,如同詩人在虛無的地方壓下了一抹韻腳。

我想起《湖濱散記》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在「我生活的地方;我為何生活」裡的一段話:「我勘查一切,像一個皇帝,誰也不能夠否認我的權利。」談論著關於佃農、地主、詩人之間關係:在一片田地裡有一位辛勤耕作的佃農,園地是屬於地主的,此時來了一位詩人,在欣賞了一片田園風景中最珍貴的部分後,就揚長而去,把田園壓上了韻腳,出版了詩作,田園因此聲名大噪,世人因為詩人而想到田園。

一座田園裡可以有無數位詩人,只要有一位詩人的詩作得以傳世,就是一座不凡的園地。對我來說,李清志對空間靈魂的感悟,是我心目中最棒的青鳥詩人。他的眼光和面對生命的自在坦然,正如同在青鳥書店裡隨著窗外光影幻化的五彩繽紛,世界因此不凡。

在書店裡閱讀李清志所挑選關於空間、靈魂與建築的書,而他所期盼:「一個真正適合你,在空間裡能夠讓心靈找到安頓的地方,就是真正的幸福。」我們擁有這位建築詩人的眼光,甘願當個辛勤耕作的小農夫。

你必須認識,靈魂居所的藝術:

  1. 建築塑造了你我的生活,但我們對建築的認識夠深嗎?
  2. 走入街景風情畫──記台北城市散步:與凌宗魁走訪北市西區建築群
  3. 這個首都哪裡美?──假台北人走進「台北城市散步:慢步齊東老街建築」

延伸閱讀:

  1. 靈魂的場所
  2. 湖濱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