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舉手】戰爭英雄們的隨堂測驗──班‧方登《半場無戰事》

文/陳冠良

半場無戰事》既是寫實主義小說,諷刺小說,更是赤裸裸反省美國社會集體意識病灶的小說。它並非傳統意義上直擊烽火現場的戰爭小說,但藉由一班軍人弟兄在「文明社會」短短幾小時的經歷,卻悉數呈顯了一場戰役種種的內外傷害、矛盾,殘酷與荒謬。其大無畏的氣勢,張力滿弓。

戰爭是什麼,其本質有任何意義與價值?

小說中小布希政府出兵發動的伊拉克戰爭,就是典型衝突情緒的產物。作者當然不以拙劣的政治語言針貶,那太粗鄙。故事反向鋪陳,透過媒體渲染的報導,商賈把握打仗引發的效應籌謀自身利益,美國人民對英雄主義歇斯底里的盲目狂熱——去揭示並控訴了其主導者以虛構謊言操弄輿論、製造假象而折損大量寶貴性命的政治決策與作為。

軍人的天職,不就是當高層的棋子?

戰爭從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只是為達某些目的的手段

持槍奔赴前線的軍人何其辜,他們追求的「榮譽」只不過是在服務一小撮上位者的「私欲」。無數軍人拿命去搏,掌權者卻僅是在有條件地決定批不批准一枚勳章而已。戰爭更無所謂公平。那是毀滅式的剝削與剝奪。被剝削意志與情操的軍人,奉令去剝奪他國他者的生命與財產。誰是好人或壞人,在進擊與反抗的即刻之間,界線早已崩潰。國與國間的仇恨態度與辭彙,如何鋒利,都不會比兩方戰壕裡,那些對峙的年輕生命的感受更劇烈、更疼痛。

參戰之後,陣亡的,死則死矣,倖存的,其後遺症無異於是他們內心的一場核災浩劫了。然而,他們卻無一處安全之地可以撤退。

戰場上,流血很容易,最艱難的是流淚的人。十九歲少年,比利‧林恩。一介大兵。處男。對人情世故仍然血氣方剛,對女孩對愛情連幻想都會激動莫名。然而,他卻已歷盡世間最撕扯的磨難。

同袍戰亡了,那最傷痛最恐怖的一刻變成了即時新聞的畫面。當下怒奮殺敵的他,同時也成了國民英雄的形象代表。現實一旦淪為不斷反覆播送的新聞畫面,便要失去個人的精神與各別的意涵,甚至事件脈絡的曲直也一併蒸發。比利被狠鑄的創傷隱形了,他的過去現在,品格性情行為等等皆遭抹除,人們只看到想看的。他與弟兄們立下了莫大的功勞,他(們)是愛國的英雄。就只是一個英雄。

當兵的含義之一,就是接受一個事實——你的身體不屬於你。

在人們熠熠崇拜的眼瞳裡,嘶喊的歡呼聲中,比利是一個英雄,甚至不是一個「人」了。誰在乎他為何從軍,在乎他遭遇過什麼樣的生死交關,在乎他淌過的血、滴過的淚?沒有,一個也沒有。人們只關切他如何為國家爭光,如何替他們痛快地出了一口鳥氣!可悲的是,那番高亢的情懷到底不過一時激動。好像潮湧潮退,所有簇擁而上的瘋狂讚揚終究遠遠滾去無痕跡。

畢竟,對於人們而言,戰爭遠在天邊。

在太平城市裡,歌照唱舞照跳,球照打,豐富的社交活動應接不暇,無一刻停頓。那一班大兵的「凱旋歸來」巡迴,形同一次「追星」行程,頂多一個晚上就能滿足「粉絲們」滿腔的衝動了。片刻的興奮之後,就是深深的倦怠。沒有刀抵心口的迫切威脅,實在就無關痛癢。那麼,對於這一班美國英雄的推崇仰望因此就是虛偽的嗎?倒也不盡然。戰爭,其實不過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花絮,有過一時真心的注視,也就算真的真心過了。

若說偽善,真正偽善的,不在於人們呈現的由熱逐冷,甚至偶爾戲謔輕蔑的態度。整個社會背後,其階級權力、利益掛勾的運作邏輯才是令人鄙夷作嘔之處。一趟所到之處莫不受到熱烈歡迎的榮耀之旅,讓一群戰績彪炳的軍人在面臨一次次不可預期的、未知的狀況考驗下,徹底體驗了、學習了「榮耀」並非恭謙溫良地享受吹捧就好──那麼簡單的一件事,或一個狀態。

半場無戰事》不流於浮面的主戰和反戰立場探討。作者以一幕英勇壯烈的戰爭場面與人性面對其勢之時,諸多糾葛不清的互恃與對立,尖銳地諷刺了那段時期美國政府乃至社會的乖張與膚淺。故事更不曉以大義戰爭改變了什麼,而是戰爭影響、誘發,甚至破壞且扭曲了什麼。

一場自以為正義的征戰,一群被視為美國英雄的現役軍人預備參與中場表演的美式足球賽事,一夥各懷心機的政商名流、好萊塢電影製片人……四面八方洶湧而至各式怪誕的、無以名狀的算計、角力、爭執,期盼與失落,較起拜金資本主義社會的爾虞我詐,戰爭的衝刺廝殺還更直來直往。戰場上只有一個單純的追求,活命。而在那為了私利己欲而居心叵測的人際之間,暗箭難防,怎麼死的都還莫名其妙。那個「現實世界」每個人每件事無不盤算著彼此的利用價值幾許,但在淒迷的烽硝戰火裡,身邊的,至少都是休戚與共的好弟兄!

到頭來,天底下沒有什麼獲得是平白無故的。即便所謂的公平正義也是有交換條件的。英雄也好,普通人也罷,所有的擁有與失去都有代價,亦都是代價,而代價本身還有其相對應的代價。一切一切,一環一環,就像食物鏈。戰爭進行了半場,球賽來到了下半局……半場無戰事?至少對於比利‧林恩來說,身在前線的殺戮或許暫止,但屬於他心靈鍛鍊的戰事仍熾。

其實,何必拍電影呢?反正原版早已傳遍,誰都看得到,拍電影有什麼意義?……福斯新聞那段短片,整支片子實在太寫實,寫實到反而覺得假了⋯⋯倘若說這是假造的,那只能說你絕對找不到比這更真的假片⋯⋯片子太真了,反而像假的;真片看來一點都不真,所以肯定是假的,搞不好就是因為這樣,才需要好萊塢的手藝與騙術,把這片子變回真的面貌。

小說裡的電影製作人忙碌奔波,費盡唇舌,到底沒有成事。但真實的好萊塢豈會不好好善用自己嫻熟的手藝與騙術呢。也許,這個世界不需要任何大大小小的戰爭,但肯定需要一部──假得像是真的(當然也可能是真到像是假的)電影!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看待戰爭的不同角度:

  1. 《第五號屠宰場》 黑色幽默嘲諷戰爭
  2. 為現代人別上《紅色英勇勳章》:承平時代,還是用小說來摸索死亡與戰爭的奧義就好
  3. 《戰爭論》 西方近代軍事理論經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