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麵包的台語竟來自歐洲?「甜不辣」原來跟食物一點都沒關係?

文/曹銘宗

如果沒見過「麥方」這個字,請去台灣知名麵包師吳寶春開的麵包店看看,招牌上就寫著:「吳寶春麥方店」。

台北誠品松菸店地下二樓有一家吳寶春麵包店,我曾在早上開門營業時,聽到員工在門口列隊高呼:「歡迎光臨吳寶春麥方店」,「吳寶春」三個字念國語,「麥方店」兩個字則念台語。「麥方」這個字就是麵包的意思,這是從台語而來的台式國語。

圖一

在基督宗教的聖餐儀式中,常聽見一首著名的中世紀拉丁文聖歌〈Panis Angelicus〉,Panis 這個拉丁字,就是「麥方」的字源!

拉丁文是歐洲各國語言很多字彙的字源。麵包的拉丁文 Panis,衍生出義大利文 pane、法文 pain、西班牙文 pan、葡萄牙 pão,發音也都相近。

麵包的歐洲語,如何飄洋過海化為台語呢?

原來,在歐洲的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在十六世紀中最早抵達日本,引進了西方的麵包,日文音譯為「パン」(pan),日文辭典即指這個字是葡萄牙外來語。在日本統治台灣時期(一八九五年~一九四五年),日本人把稱為「パン」的麵包傳到台灣,這個食物名字雖然融入了台語,但並未寫成中文字。

在日本,日文用漢字+葡萄牙外來語,創造了「食パン」(shokupan),指土司麵包,以及「菓子パン」(kashipan),指甜的麵包。台語稱土司麵包為sik-pan,有人以為sik是「俗」,便宜的意思,其實是日文漢字「食」(shoku)的發音被省略為「俗」。

戰後,台灣的主流語言雖然是國語,但麵包的台語仍在民間廣為使用。二○一○年底,台灣的「パン達人手感烘焙」連鎖麵包店開幕,媒體以日語「パン」與國語文「胖」諧音,而稱之為「胖達人」,但此店已於二○一四年初停業。

二○一○年,在法國巴黎每三至四年舉行一次的路易樂斯福世界盃麵包大賽,吳寶春代表台灣以「荔枝玫瑰」麵包參賽,榮獲冠軍。二○一○年十一月,吳寶春在高雄開設第一家「吳寶春店」,這是麵包的台語 ,首次被正式寫成新造的中文字「麥方」。

二○一三年,導演林正盛把吳寶春成長和奮鬥的故事搬上銀幕,電影片名取作《世界第一麥方》。從此,台灣的麵包多了一個新創的字:麥方!

甜不辣

我曾帶馬來西亞華人旅客在台北東區逛街,經過很多人排隊的「阿婆甜不辣」店門口,他們看得懂中文招牌,所以非常好奇:到底阿婆賣的「甜而不辣」是什麼小吃?

「甜不辣」是台灣常見的庶民小吃,與字面上的甜、辣沒有關係,而是指油炸過的魚漿,可以直接蘸醬吃,也可以煮湯做成日式關東煮。

在台灣,「甜不辣」是台語的中文音譯,台語則源自日文「てんぷら」(tenpura),日文對這個用詞以漢字寫成「天ぷら」、「天麩羅」、「天婦羅」。自日本時代以來,台灣人跟著日本人念「てんぷら」,到了戰後,有人想把這個台語用詞寫成中文,但可能不知道本來的日文漢字「天婦羅」,而創造了逗趣的新詞「甜不辣」。

事實上,現今台灣的「甜不辣」,也與日本一般的「天婦羅」有所不同:前者是炸魚漿小吃,後者則是把海鮮、蔬菜等裹粉油炸的料理。現今日本也有類似台灣「甜不辣」的小吃,在關東地區稱為「薩摩揚」(satsumaage),但在關西地區仍稱「天婦羅」。

日文「天婦羅」的用詞,有一種說法是源自拉丁文 Tempora,本義是時間或時期,英文 Temporal(時間的)也源自此字。

在歐洲的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在十六世紀中最早抵達日本。葡萄牙人信奉天主教,在「大齋期」(四旬齋期)的四十天內,以齋戒、刻苦、施捨等方式來補償自己的罪惡。所謂齋戒,依規定不能吃肉,但可以吃魚。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場面:當葡萄牙傳教士在吃以麵粉裹魚油炸的食物時,日本人好奇問他們在吃什麼?他們在解釋時,說了「大齋期」的拉丁文 Ad Tempora Quadragesimae。日本人聽了後,可能誤以為這種食物就叫 Tempora。

今天,我們吃「甜不辣」或「天婦羅」,如果發現原來是在吃「時間」,是不是在美味之外又增添了歷史回味呢?

※ 本文摘自《蚵仔煎的身世:台灣食物名小考》,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