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旅行,慢慢快
Unsplash

慢慢旅行,慢慢快

文/李惠貞

最近一次去東京的旅行中,參觀了非常多新潮的商場、展覽、選品店,但記憶中笑得最開懷的,卻是在「荒川遊園地」。

因而主編包包第一次提出「Slow Tokyo」的概念,我就很喜歡。刻板印象中,東京是個節奏比台北更快速的城市,每年我們一再地前往,也是因為它隨時更迭的面貌,不斷有新事物產生。”Slow” ”Tokyo”,這兩者幾乎是相抵觸的。

但這正是有趣的地方。經常有人問起,我們都如何決定和企劃題目,或許可以這期為例。因為「東京」是受歡迎的題目,每年製作東京題,已如同「咖啡館」一樣,成了《Shopping Design》的傳統。然而受歡迎意味著選擇眾多,如果不是一個新鮮的題材,得要有新鮮的觀點;如果不是新鮮的觀點,那就要有新鮮的企劃,證明這個題目有製作的價值。Copy(不論自己或別人)是不行的,蔦屋書店經營者增田宗昭說,「如果你想要模仿,你就已經輸了。」

城市步調愈快,就用愈慢速的心情來解讀它。別人都在收集東京的景點,追求三天兩夜趕場的最大值,我們就來發掘可以好整以暇、閒散自在的逛遊東京的方式。不論三五好友同遊或一個人獨處,都可以被接納、被包容,都能梳理出旅行的興味。是這樣的東京。

概念清楚後,發展架構就會是有趣的過程。每個人丟一些關於「慢」的提案;甚至在日常的看展、逛店、採訪中,因為已有一個題目在心中,你會有題目雷達,從這些不直接相關的活動中得到值得納入內容的題材靈感。然後,完整的骨架逐漸成形,你再設定幾個高難度的採訪人選或夢幻名單,把抽象的概念揉捏成具體的理想,逐一(想辦法)實現。

中間的執行若是精準,時間品質掌握得宜,收稿就會是一連串如中奬般的驚喜。在下町散步、到神樂坂體驗異國風情、搭都電荒川線享受迷路的樂趣、在新式錢湯泡湯、住進比旅館還舒適的guest house,慢節奏的東京,比我們預期的還要有魅力。

村上春樹新出版的旅行文學書《你說,寮國到底有什麼?》,一語道盡旅行的真義。「就是要尋找那什麼,現在才要去(寮國),這不就是所謂旅行這回事嗎?」或如詹大哥所說,「旅行的意義就是去和未知相遇」。

我認為這也是雜誌企劃的重點。從一個設定好的題目出發,對最後的呈現要有想像,同時又要保留空間給協力夥伴(包含外稿、美術),每個人都能夠加進各自的創意和探索,讓製作過程成為有基本把握又有一點冒險的「旅程」,不(完全)知道這趟將會追尋出什麼樣的結果。

日本暢銷書《羅馬人的故事》作者鹽野七生,對於她的歷史書為何能創下百萬暢銷紀錄,曾如此回應,「別人寫書是寫他知道的事,我是寫我『想』知道的事。」代讀者追究、探索,然後得到一個共同驚豔的成果,這大概是做題目最終極美好的境地。鹽野七生的書寫態度,也可以作為編輯者自我期許的出發點。

如果知道劇情接下來會如何發展,就沒有看戲的必要了。旅行、企劃題目,好像也是如此。總是要有那麼一點出乎意料、開放和未知,這踏出去的腳步,才更令人期待。

很喜歡村上春樹在寫冰島那篇〈有青苔和溫泉的地方〉文章中所說的,「……那裡的美,是實在無法收進相框的那種美。因為展現在我們眼前的風景,是將那廣闊、那幾乎恆久的寂靜、深沉的潮汐芳香、一無遮攔地吹過地表而去的風,那裡流過的獨特時間性都『納入』而成立的。……只能收進記憶的不可靠抽屜裡,靠自己的力氣搬運到某個地方去。」

慢的東京,或許也如村上在冰島體會到的風景,能比快的東京,更深刻地流淌在記憶中,不知道什麼時刻會悄悄打開,吹出我們曾經感受過的風,以及在那之中的「什麼」。

※ 本文摘錄自《Shopping Design 02月號/2017 第99期》〈編者的話〉,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