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國中小學通用的上課鐘聲是誰決定的?

文/每日一冷

「噹檔噹檔~檔噹噹檔~」你一定還記得國中小學的時候,每天都要聽上 10 幾遍的上下課鐘聲吧!有人可能知道,這個鐘聲來自於英國倫敦西敏寺,每一刻鐘(15 分鐘)報時的鐘響。不過這個原委究竟為何,怎麼會變成學生又愛又恨的上下課鐘聲呢?

原來是日本二戰後期,空襲警鈴和上課鐘聲同樣都是搖鈴的方式,而每當鐘響,搞得人心惶惶。因此一位廣島的發明家才製作了一種擁有四根金屬棒、能敲擊出四個音的時鐘。

而當時的BBC廣播電台都是用西敏寺的鐘聲作為開場音樂,而這位發明家聽到了覺得喜歡,便採用了這段旋律作為國中小學校上下課的鐘聲了。台灣也因此受到影響,畢竟除了日本、南韓和台灣之外,似乎也沒有別的地方使用西敏寺的鐘聲作為上下課鐘聲了。

不過,說到西敏寺,其實這段旋律也是在十九世紀才開始悠揚於西敏寺的鐘塔。要說更早的話,就可以追朔到劍橋大學聖瑪莉大教堂,從一七九三年換上新的鐘之後就開始使用這個旋律。沒有確切的資料顯示這段旋律的作者是誰,不過目前認為這段旋律來自於韓德爾《彌賽亞》中「我知道救贖者的存在(I know that my Redeemer liveth)」第五小節中四個音的變奏。

但若有熟悉這段旋律的讀者可能心裡這樣想。「這四個音是g#、f#、e、b,和我熟悉的鐘聲完全不同啊!」

其實在本文開頭就有提到,西敏寺鐘聲是每 15 分鐘響一次的。而事實上,每次響的旋律還並不相同。在一個小時中的四次敲響,其中其實運用了 5 個不同旋律的小節循環敲響。很複雜嗎?不如讓筆者在這邊做個簡單的介紹。

首先,先讓我們把絕對音準煩人的升降記號拿掉,移調成為大家比較熟悉的簡譜模式,這樣韓德爾的g#、f#、e、b就變成了 3、2、1、5,我們命其為 A。再做變奏成另外四種:1、3、2、5 為 B;1、2、3、1 為 C;3、1、2、5 為 D;5、2、3、1 為 E。

由於 ABCDE 的順序是固定的,但每過 15 分鐘便必須多增加一個小節。按此規則:在 15 分的時候,西敏寺的鐘聲為一個小節A;下一刻鐘 30 分的時候,則敲響兩個小節 BC;再下一刻鐘 45 分,敲響三個小節 DEA;到了第 60 分,則敲響四個小節 BCDE。而我們所熟悉的上下課鐘聲,正好就與整點報時的 BCDE 吻合。

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西敏寺的鐘聲重複敲響了近兩個世紀。也讓一些老一輩的英國人一聽就知道現在幾點了。不過說了這麼多,現在好像也越來越少學校採用西敏寺鐘聲當作上下課鐘聲了,像是筆者的高中就使用吉斯(H. Ghys)的《孤挺花》作為鐘聲。那大家還記得自己的學校又選用何種旋律作為鐘聲嗎?

※ 本文摘自《臺灣沒說你不知道》,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