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集體弱智」的迷霧,連接國際追求大滿足

撥開「集體弱智」的迷霧,連結國際追求大滿足

文/楊永明

在台灣,國際新聞美國化,國內新聞綜藝化;
在台灣,不看新聞,與世界脫節,看了新聞,又和事實脫節……
承認吧!你正處於「集體弱智」的迷霧中,還渾然不知!

社會也許集體弱智,但是個人可以與國際連結;要做到就必須先從了解國際關係開始,並透過現況所提供的訊息,理性地分析思考、判斷決定。臺灣應該是一個相當國際化的社會,甚至掌握國際脈動就是臺灣的出路與發展,但是臺灣媒體,尤其是多數電子媒體,對於國際新聞的報導越來越少。這影響到大眾對於國際事件與議題的忽視,長久導致我們對世界觀的缺乏。

為何培養國際觀很重要?當媒體不太報導國際新聞,社會大眾也不太重視時,我該如何接觸國際議題,與世界接軌呢?就多看書吧!選擇一本嚴謹、權威的相關書籍,讓自己離世界更近一步。這本書以客觀的角度談到臺灣現況、川普入主白宮、恐怖主義橫掃全球、英國脫歐、北韓核武威脅、東海與南海爭議、國際經濟趨勢、東亞經濟整合,以及世界異常現象。這些議題不只影響國際情勢,也與你我的生活息息相關。

臺灣現況發展關我什麼事?
面對與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必須打破藩籬才能走向世界。臺灣並非一個自給自足的孤立社會,放眼世界地圖,臺灣沒有關門閉戶的空間,唯有認清所處的處境,打破僵局突圍而出,才能面對國際社會的競爭。

在臺灣,我們一定要對國際情勢有更高的敏感度。許多人看著電視新聞,卻無法掌握當下真正重要的國際大事,甚至覺得那些國際事件離自己遙不可及,對旅遊生活類的輕鬆報導反而較感興趣。國際局勢與重大事件會影響外交、政治、經濟、就業以及民生面,我們除了關心在地議題,也應積極透過各種管道關心國際上的議題。藉由主動了解國際大事,養成分辨與批判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創新思維。

現階段臺灣面臨整個國際社會和區域環境變化的挑戰,主要有三大方向的戰略思維:接軌國際、開放經濟、提升教育。這三個應該是現階段特別讓人有感的議題,不論臺灣的外交處境,甚至是和國際社會、產業或是民間互動,其實都開始呈現疏離、邊緣化的現象,而貿易也遇到困難,市場的確保也出現問題。

當然個別的企業家可能會做調整,但也因此對臺灣的投資就無法大幅的提升,除非是做臺灣的內需產業。教育方面,在實施教改後,我們的小學、中學到高等教育,在支撐臺灣和國際接軌及經濟開放這個層面,需要更多的有識之士與人才能夠進入體制面,尋求下一波臺灣的燦爛發展。

戰略一:接軌國際
應該很多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直以來臺灣社會對於內部政治人物、社會事件、甚至網路消息過於關注,新聞報導多以這些事件為主,每天不斷在平面、電子和網路新聞中,持續重複類似的新聞內容。相較之下,對於國際新聞與國際議題,特別是很少針對重要國際經濟與教育議題的報導與分析。這使得整個社會氛圍對於國際事務,感覺距離遙遠,社會各層面對於這些議題連接的意願也變得低落,長久下來造成臺灣與國際事務的脫節和距離。

臺灣如果要和國際接軌,開放經濟、提升教育,都是要同時並進的方向。舉例來說,2016年IMD(世界競爭年報)當中,臺灣在評比的國家中排名第14,雖然名次還不錯,但是競爭力中心主任布里斯(Arturo Bris)接受臺灣媒體訪問時,表示臺灣的生產力,也就是每位勞工的平均產出,卻是在中段班的第31名。所以雖然我們的競爭力是前端第14名,但生產力卻是在中段班,經濟成長快速卻沒有反應到人均的生產力,這都顯示結構出了問題。

戰略二:開放經濟
開放經濟指的是經濟自由化,這是臺灣最主要的經濟出路,更是臺灣經濟、貿易的整體方向。儘管川普說過要重談一些多邊、雙邊的貿易協定,但他強調重談也要有一個好的結果,因此在全球科技發展及貿易經濟整合、貿易自由化的影響下,國際經濟和貿易都是以區域或全球為範圍,進行相關的分工、整合。

國家各自尋求本身較具競爭力或利潤較高的利益層面投入發展,但在進入整個國際經濟體系的前提下,本身也要大幅的開放,部份開發中國家一方面以保護相關產業為前提,同時快速進行市場開放,引進外資融入國際貿易體系當中,比如說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這些國家過去幾年在東南亞經濟快速地發展,都是因為他們能很快速的融入東亞經濟整合和全球的貿易網絡,造就他們今日的成績。

臺灣在已經是接近已開發國家的情況下,對於還能提出保護措施的作為並不多,但我們在相關的法規、人力資源,以投資相關規定上還是有必需開放的部份。在企業界,特別是國際相關的投資者,對臺灣的法令複雜、稅制繁瑣,都認為是影響臺灣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因素。

戰略三:提升教育
提升教育是所有國家最重視的問題,尤其是在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後,在科技和經濟型態快速的發展和變化之時,教育的投資是確保國家競爭力的要件。過去教改將技職體系升格為大學,滿足了大家對學位的重視,卻造成多數大學生畢業後,不願投入技術工作的影響。

因為許多大學並沒有足夠的教育內容能夠讓學生在就學和工作之間做有效的連結,而大學的自主性不足,政策當然也受到影響,行政也受到相關的法規和會計的牽制,相關教育和高等大學課程與教學方式改革,有時會和國際變化產生脫節。

在人才的匱乏上,台大校長楊畔池曾提到,臺灣對於教育整體的支出和資助,相較於其他國家,是在下滑當中,如果政府投入教育經費不能持續,那臺灣的高等教育面臨的危機並不是「M型化」而己,而是「整個往後」都沒有辦法和其他國家的頂尖大學或高等教育來競爭,他認為臺灣相當地不國際化,心態相當保守。

舉例而言,在臺灣有開辦全英語教學的學士或碩士學位的學程不多,且受限於經費及國際的連結,使得目前特別與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大陸的學校產生差別。根據教育部統計,臺灣高中畢業生赴國外留學人數逐年增加,從2010年556人,增加到2014年1288人,5年來增加一倍。

臺灣的大學在全世界或亞洲的排名並不太顯著,雖然在理工科方面的訓練仍為世界所稱讚,但整體的提升是有待強化的。目前面臨少子化的影響,學生人數愈來愈少,招生愈來愈困難,因此學校採取對國際學生或大陸學生的招生,但大學是否擁有國際知名度也影響國際學生來臺灣的意願,這些都需要透過修法與提升教育品質,才能夠讓更多更好的國際學生及大陸學生前來臺灣,提升本地學生和國際的接觸與競爭的水準。

本文介紹:
補上一堂國際關係課》。本書作者/楊永明;出版社/捷徑文化

延伸閱讀:

  1. 開放台灣
  2. 2025台灣大未來:從世界趨勢看見台灣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