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犬人生

講母語、親自然、對生命無比的尊重:《忠犬人生》

文/李苑芳

今天,我讀這本書的第一個章節給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孩子聽,這個住在台東偏鄉的孩子,聽得入神。當我讀到:「棲息在樹上的貓頭鷹孔孔,開始模仿風的聲音⋯⋯」時,我問,你知道貓頭鷹怎麼模仿風的聲音嗎?瞬間,他的嘴裡發出咕嚕、咕嚕的喉音所混搭而成的「呼∼呼∼」聲,真切得猶如貓頭鷹一般。原來,鄉間孩子是如此的貼近大自然!

讀完第一章,媽媽叫他去寫作業,坐在曬穀場邊寫功課邊跑來跑去的他,一聽到我說:「等你寫完功課,就來找我朗讀第二章給你聽!」他立刻跑到小桌前,埋頭寫起功課來。我站在屋裡問他:「你覺得我要為這本書寫推薦序嗎?」他大聲回答:「要!」「你不覺得這本書聽起來太艱深,太無趣嗎?」「不會,有趣極了!」

因為這個孩子,讓我看到自己的「狹隘」。之前我以為這本書,對國小生而言太過沈重了;沒想到,這個小五的孩子卻如此喜愛!後來問他對這本書的觀點,他說:「它讓我學會『感謝』!」

我接著他的話,說:「對喔,所以,以後我們要切麵包之前,要先感謝爸爸辛苦賺錢,再感謝媽媽騎車出去買回來給我們吃!」話還未說完,孩子就鑽到媽媽的懷裡,用力地抱著她,顯然,這孩子已發自內心,湧現感恩之情了∼

一本好書,總是能準確的貼近角色的觀點來撰寫;這本書從頭到尾,充斥著各種不同的「氣味」,透過嗅覺帶著讀者進入主述者「狗」的視角,從情感到萬物所散發出來的氣味,透過它感知我們所忽略的細節!在作者細膩的筆觸中,生命充滿了愛與感恩之情。例如書中提到:「抓山鼠屯杜庫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難,我一口就能把牠給咬死,但是在吃掉牠之前,我回想起以前從大地的子民身上學到的事情,先輕聲咕噥了一番。因為那些切,那些大地之子在砍樹前,會先跟樹木阿里溫道歉,還有在剪羊毛之前,會先跟綿羊烏非薩道歉。屯杜庫啊!我也請求你的原諒,請你原諒我拿你的身體來充飢。」那字裡行間,即便是描述肉弱強食的段落,也洋溢出對每一個生命無比的尊重;這些,或許只有得懂與大自然共生的大地之子才會擁有的情懷!這些智慧,透過故事和歌謠,在長老的說唱中,一代代的傳遞下去。

只是,在強勢族群鋪天蓋地的席捲下,各地原住民的文化和語言正迅速的消逝中;聽故事長大的作者,將耳熟能詳的故事撰寫出來,為了留住族人的語言,特地將馬普切語穿插其間,在他充滿節奏的筆觸下,讓人讀來毫不牽強,有如行雲流水般的自然。這讓我想到台灣人在書寫本土文學時,刻意的透過「造字」的方式來呈現「母語」的寫作法;只是,那些陌生的「字」,成為讀者在閱讀時,難以跨越的隔閡和障礙;作者藉由眾所皆知的強勢語文,書寫了這個少數民族馬普切人的故事,再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觸到馬普切語,這種不著痕跡的手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畢竟,使用廣大閱讀者的文字,才能夠讓更多人知道那即將消逝的文化,那遠古的智慧,才能夠源遠流長,不是嗎?

本文介紹:
忠犬人生》。本書作者/路易斯‧塞普維達;出版社/晨星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拯救黑熊大作戰
  2. 再被狐狸騙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