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也有房貸壓力,理由同樣千奇百怪
文/李開周
把歷史的時針撥到宋朝,然後紮個筏子,沿長江順流東去。其間我們別忘了停筏上岸,對沿途民居做些考察。
如果我們命大,將有機會看到青海的土窯、四川的塢堡、湖北的竹樓、江西的茅屋⋯⋯一路到江浙,又能瞧見成片的瓦房,清一色磚木結構,斗拱分瓣,梁柱卷殺,筒瓦琉璃黃,板瓦翡翠綠。這瓦房,比土窯明亮,比塢堡美觀,比竹樓潔淨,也比茅屋更能防火防盜,堪稱小康生活的象徵。這也說明江浙生產力更發達,人民更富裕。
然而,富裕不代表幸福。
從五代到宋初,兩廣人民的住房夠逼仄擁擠了,「四鄰局塞,半空架版,疊垛箱籠,分寢兒女」,建築面積小到連睡覺的地方都不夠,又沒錢擴建,只好自己改成樓中樓。在這樣惡劣的住房條件下,固然不會幸福到哪裡去,卻也不會痛苦到哪裡去——大家都這樣,就淡化了居住不舒適的心理感受。另一個例子是青海,農牧民每天從土窯裡鑽進鑽出,也沒妨礙唱花兒的好心情——想自卑也得有參照物是不是?
江浙跟兩廣、青海有所不同,這裡在五代時期少受戰亂之苦,水利、農業和交通又都占地利優勢,使得當地人在宋朝跑步進入了先富階段,有資本改善自己的居住條件。
北宋建國不到五十年,杭州城外東倒西歪的茅屋就已被瓦房代替。建築材料也趨向高檔,不知不覺,青磚取代了土坯,紫檀取代了榆木,桐油取代了麻搗,藤黃取代了紅膠泥。這些材料都很貴,未必所有人都用得起,但只要有超半數的人在用,就會形成標準;當別人都按這個標準時,您如果達不到,您就會被恥笑,即使沒人恥笑,自己也免不了會難過。人是要面子的,富裕起來的人尤其要面子,為了面子,借錢也要置高檔些的房子。就這樣,一個時髦的概念呼之欲出了:房奴。
房奴有很多種,一種確實需要改善住房條件,一種是借錢投機想套利,還有一種便是宋朝的江浙人──為了面子而裝胖。江浙人借錢裝潢,「其或借債等,得錢首先充飾門戶」。到熙寧年間(一○六八─一○七七),杭州甚至有人拿政府貸給的青苗錢買宣紙,買來浸濕搗泥,摻上白膠抹牆,據說能讓牆面更光滑。這樣打腫臉充胖子自然要付出代價,掙的錢都拿出去還貸了,日常消費受到影響,「妻孥皆衣蔽跣足」,「夜則賃被而居」,比現在的房奴還慘。
統計一下幸福指數,住瓦房的房奴不見得會比住土窯的農牧民排名靠前,畢竟節衣縮食還貸款的滋味並不好受。也就是說,虛榮心總會驅使相對不富裕的人選擇當房奴,而當房奴的狀態又阻礙著幸福指數隨經濟發展一同上升。
在什麼情況下虛榮心會失效呢?一般來說,要麼大家都有錢,都置得起好房子;要麼大家都沒錢,都住土窯;要麼沒錢的人修養很高,別人的優越對他構不成刺激。前兩種情況不現實,因為有錢和沒錢是相對的,只要存在收入差距,就存在有錢和沒錢的區別。剩下第三種情況,假定人人心如古井不起波瀾,不因有房而炫耀,也不因沒房而自卑,從此無欲則剛,肯定不會再去貸錢搞裝潢了。
還有兩個指望,一是置房的成本不那麼高,二是政府負責為相對沒錢的購房者提供廉價房源。關於後一點,宋朝沒這項政策,現在好多國家都有。
※ 本文摘自《千年房市:古人安心成家方案》,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