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既相同又相反──談《2001:太空漫遊》的小說與電影
Photo Credit: Youtube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既相同又相反──談《2001:太空漫遊》的小說與電影

有些電影改編自小說,有些小說則改編自電影劇本,但有時,兩者未必有先後之分,而是由導演與小說作者攜手合作,同時針對兩者創作而成。這種少見的情況,有個極為知名的範例──《2001:太空漫遊》。

無論是亞瑟.C.克拉克撰寫的小說,或是史丹利.庫柏力克執導的電影,《2001:太空漫遊》均無庸置疑是各自類別中的經典之作。最為有趣的是,雖然兩者的情節基本上完全相同,但由於庫柏力克在電影中選擇以影像作為重心,大幅省略了小說中的清楚解釋,因此使兩者之間既相同又不同。明明在故事上是同樣的東西,但卻給人完全不同的感覺,各自有著不可取代的獨特魅力。就算你在觀影前就讀過小說,也未必會單純按照小說中的描述來解讀電影的最後半小時。這種獨特的感受,在小說與電影史中幾乎可說是絕無僅有的狀況。

庫柏力克與克拉克的合作始於1964年。當時,才剛拍完《奇愛博士》的庫柏力克打算以「外星生物」作為下一部電影的主題,開始大量研究科幻小說,有意找尋合作撰寫劇本的對象。他在友人介紹之下,開始與克拉克聯絡。雖然克拉克當年已是相當知名的科幻作家,但其小說卻從未被改編為電影過,也沒有撰寫劇本的經驗。不過,由於他相當喜歡庫柏力克執導、改編自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小說《蘿莉塔》的《一樹梨花壓海棠》一片,因此對庫柏力克的提議頗感興趣,認為自己的短篇〈哨兵〉,或許可以成為他發展故事的基礎。

〈哨兵〉是一則沒什麼情節,主要以概念為重的短篇故事。克拉克自己在提起這篇小說時曾表示:「這是一篇塑造氣氛的小說,談月球上發現了一個外星生物製造的東西,一種類似防盜器的東西,等人類抵達的時候就會啟動。」這樣的概念正符合庫柏力克所需,因此當他們於1964年4月23日首度見面會談時(那天正好是當時紐約世博會的開幕日),庫柏力克便直接邀請克拉克與他一同創作劇本,並以〈哨兵〉作為劇情的開端(附帶一提,以繁體中文版來說,《2001:太空漫遊》已出版過不只一次,但〈哨兵〉則較為少見。就我所知,這篇短篇曾收錄於由遠流出版、David Wheeler編選的《電影小說精選》一書中,只是本書已絕版,有興趣的人或許可藉由圖書館、網拍或二手書店等方式入手)。

一開始,庫柏力克並不打算為這部電影撰寫一般的傳統劇本,認為故事會在電影製作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確定下來。只是,為了向電影公司提案,他最終仍是做出妥協,決定與克拉克先共同創作一本小說,並以小說作為提案基礎,之後再將其發展為電影劇本。

克拉克在創作這本小說的過程中可說絞盡了腦汁,不斷因應庫柏力克的要求反覆修改情節,因此大幅擴展了原本預設的故事內容,除了以原先設定的外星生物作為主題外,同時更導入了人工智慧、對未來科技的嚴謹預測等諸多元素。

2001:太空漫遊》的小說初稿於當年的聖誕節前後完成。電影公司在看完小說後,立即決定出資拍攝這部電影。當時克拉克認為,有了小說初稿,接下來的劇本應該很快就能完成。但他沒想到的是,對於庫柏力克來說,一切只不過才剛要開始而已

1965年春季,庫柏力克開始了電影的前製作業,克拉克則著手修改小說及撰寫劇本初稿,並進一步延伸情節,自初稿結束的部分再加寫了其後的段落,使故事更加完整,過程中更不斷因應庫柏力克的要求,持續修改內容與結局。

正如前一年的小說初稿一樣,克拉克在聖誕節左右完成了劇本初稿。沒想到的是,庫柏力克認為這份劇本的對話太多,希望電影能單純透過影像與聲音來敘事就好。因此,在電影於12月29日開拍後,兩人仍持續針對劇本修改進行了長時間的討論,最終不僅大幅刪減了裡頭的角色對話,就連原本的大量旁白也遭到全數刪除。

1966年1月17日,克拉克完成了劇本的第一次修改,並獲得了庫柏力克的肯定,使他得以投入至小說的改稿工作中。由於合約的緣故,《2001:太空漫遊》的小說版需要庫柏力克許可後才能出版,但後者不斷針對小說提出需要修改的地方,導致小說版一延再延,使克拉克與出版社原本簽訂的合約因而一度作廢,也讓原本應該比電影早上市的小說版,最終延至1968年電影上映的幾個月後才總算推出(但這部份也有可能是庫柏力克刻意刁難,有意不讓小說比電影搶先上市。畢竟這部電影仍在籌備階段時,他便曾擔心美國與蘇聯間的太空競賽,會導致電影上映前便真的發現外星生物,甚至一度打算針對此事找保險公司投保,但最終由於保費過高才因此作罷)。

由於這種特殊的合作方式,使《2001:太空漫遊》的小說與電影版有著極為奇妙的關係。由於電影大幅省略了對話內容,以視覺呈現為主,導致全片的最後半小時具有高度的解讀空間,比較像是「開放式情節」,而非單純的「開放式結局」。至於較晚上市的小說,則擁有大量的敘述性內容,清晰地就情節方面解釋了電影中模糊不清的最終發展,從故事結構的角度來說,也因此比電影版來得完整許多,不僅條理清晰、邏輯分明,也可以讓人作為故事的一種官方解讀來看。

有趣的是,雖然小說已清楚闡明了結局的意思,但庫柏力克卻始終拒絕談論電影版的結尾發展,僅表示這部電影的解釋空間應該留給每一個觀眾自行思索。而這部份也正如本文開頭時所說,成為了這部電影最有趣的地方。就算從表面上來看,電影的發展的確與小說的描述一模一樣,但在獨特的視覺安排之下,卻又讓觀眾會自然而然地產生自己的解讀,進而同時以兩種不同的方式來理解《2001:太空漫遊》這則故事的結局。

故事很重要,但說故事的人同樣重要。因此,或許我們能說,小說的《2001:太空漫遊》,是一則具有哲學內涵的科幻故事,至於電影的《2001:太空漫遊》,則是一部擁有科幻元素的哲學作品。這種既相同又相反的情況,正是兩名說故事大師交手過後所產生的結晶──若是只看過其中之一,就認為另一個可以跳過不看,實在就太暴殄天物了,不是嗎?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我們已經活在科幻小說裡:

  1. 這些書永遠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想像──最強科幻小說書單出爐!
  2. 到底是有沒有在認真寫小說!?──喬治 R. R. 馬汀推薦的九本科幻小說
  3. 現在的我們活得越來越像科幻小說──大作家在倫敦文學節暢談人類未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