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沒錯,有些讀者希望你吃土──給打算以寫作維生的你

文/陳夏民

一旦決定從事志業或創業,就算再怎麼討厭算帳,都必須練習與錢做好朋友!

曾經有作者看到我擬定的新書宣傳通告表,抓抓腦袋,若有所思地問:「為什麼要做這些事情?」

我猜他想說的是:「為什麼你不相信文字本身的力量?」

如果不相信,我怎麼會在這裡?

你知道嗎,出版一本書不是辦家家酒,如果只想享受「作者」光環,大可在網路上發表即可,沒有必要砍樹。提到出書,每一位參與其中的人──作者、封面設計師、版型設計師、行銷企劃、編輯、出版社、印刷廠、製版廠、紙廠、裝訂廠、甚至是通路等──都必須勞心勞力;唯有讓每本書達到銷售目標,才有辦法讓這一群長期從事出版相關產業的人,獲得適當報酬、繼續支撐下去。

這也是為什麼,每一本書都要擔負起最基本的商業責任:在一定期限內回本。有了這個目標,許多的商業操作便會介入。高明的,看不出行銷痕跡,但多半還是維持傳統狀態:書腰或封面上的推薦人等;這些可能讓你反感的事情,數十年前就都存在了,未來,也勢必存在。

上至作者,下至通路,每個人都希望書被帶走。然而,書籍市場和過去不一樣了,書種多、競爭壓力也高,這是必然趨勢,書市萎縮卻也是不爭事實。純文學作品通常雷聲大雨點小,在文學獎和媒體報導等光鮮亮麗的背後,有多少人的首刷一千五百本賣不到一半?又有多少人必須兼差才能維持生活?

或許你想問:「在這個時代,一名純文學創作者要面對哪些考驗?」

假設一本純文學書的印量是一千五百本,定價三百元,版稅以定價 10% 計算,姑且不論預付多少,出版社一次支付全數版稅,作者頂多只能拿到四萬五千元。這些錢可以花多久?作者又要花費多久時間才能完成下一本書?如果知名度夠,經常有邀稿,那麼一個字算 1 至 1.5 元好了,這樣未隨通貨膨脹而改變、數十年如一日的行情,要寫多少字才能夠達到現在生活最低標 22K 的水準?

於是,面對打算以文字維生的作者,出版社除了想辦法安排邀稿,多半也會協助作者進校園或特定場所演講,不僅可以打書(為版稅努力),也賺進生活費:每一場兩小時的演講,可以為他們拿到行情價三千兩百元的講酬,可以讓他們買到四十個八十元的便當,至少支撐十三天以上。那其他二十天呢?每年有十二個月,他們該怎麼度過?

如果志業無法持久,無法維持生活,是否會變成煉獄,每天接受來自「理想與麵包」的試探?

聽了這些,你還打算以文字維生嗎?

經常聽見有人批評四處演講、寫稿、投文學獎的作者,說他們想紅,說他們從事販售靈魂的行為。但這些努力為生存打拚,用技能爭取收入的人,何罪之有?作家紅了,才有錢照顧自己和家人,並且繼續寫作。討厭文學獎作家,但為什麼不去檢討那些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大大大小的文學獎,或那些制定規則的人。拿了文學獎獎金,終於可以好好再寫個一陣子,錯了嗎?到處寫稿,為了活命只好變成文字工人又如何,難道每一個作者都要跟費茲傑羅一樣,等到死了之後作品才開始熱賣,而生前卻都在吃土嗎?

但許多讀者都希望作者吃土。唯有如此才會使他們崇拜的對象變成傳奇。彷彿理想中的作家,都應該像神仙一樣,舔花蜜、吃雲朵就會飽,不然就是必須遭受磨難,把人生道路活成一個血跡斑斑的十字架,拿肉體獻祭給文學,死而後已。這些崇拜受難作者的讀者們,與古羅馬時代觀看奴隸戰士互毆至死的貴族,有什麼不一樣呢?

而你,又打算怎麼面對這一條漫長的寫作之路?

請你務必相信,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之下,為了能多寫一個字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是高尚而且值得讚許的;請不要沉溺在讀者的好話裡頭,更不需要為讀者而活,或是聽到對於你生活方式的批評聲浪就喪氣。寫字的,只有你,只能是你。

今晚,好好吃一頓吧。吃飽了,才有力氣寫作。加油。

※ 本文摘自《讓你咻咻咻的人生編輯術》,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