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台灣準父母胎教音樂首選──聽莫札特是種流行?

文/呂心純

為什麼台灣的孕婦們流行聽莫札特?這樣的「胎教」(prenatal education)真的有效嗎?其實,胎教和文化背景息息相關,爸媽們對於胎教音樂的偏好與選擇,正可反映其文化價值及對胎教音樂效果的期待,更與社會普遍認知、個人聆聽慣習,甚至育嬰產業與社會權力結構都有密切的關聯。

「懷胎教育」到「胎兒教育」

「胎教」的概念自古以來就存在於漢人社會。西漢劉向的《列女傳》中就提到婦女懷孕時必須謹守的各種行為與道德規範,像是「席不正不坐」、「目不視於邪色,耳不聽於淫聲」等,人們相信這樣才能孕育出長相端正、德才兼備的後代。如今,這樣的舊觀念已被淘汰,但卻有一系列「具有科學依據」的胎教觀點取而代之,尤其是音樂胎教讓準爸媽們趨之若鶩,彷彿多聽點莫札特,小孩成為神童的機率就會大大提高。

在台灣,長期被社會普遍接納並視為「高級」文化的西方古典音樂,恰恰成為胎教市場用來連結科學數據、強化效能的工具,並同時投準爸媽們所好,投射出他們對胎教的虔誠信仰。

說起來,胎教不也像門宗教?許多準爸媽於孕期的十個月裡,遵循著一套胎教「教義」,在相信胎兒有能力感受到外在刺激的前提下,選定某種程度上具有「神聖性」(sacredness)的場合與時段,進行音樂胎教、言語胎教或觸摸胎教等「儀式活動」,在其中操作樂音、敘說及身體等象徵符碼,並認為胎兒的積極胎動是一種回應,期望能夠藉此刺激腹中胎兒的腦部神經,使其智力在零歲以前就得到正向發展。

不難體會,準爸媽們對孩子有著「絕對不能輸在起跑點上」的焦急心情,上述詮釋的意旨也不在批評胎教是一種迷思或偽科學。畢竟,胎教這個概念不是空穴來風,它不僅如前所言早存在於古代漢人社會,之後也傳入受儒家思想影響甚鉅的朝鮮半島,發展出一套普遍的胎教文化;布農族文化中也有類似觀念,對於孕婦的言語與儀態上亦有所規範,同時存在著有關啟發胎兒的民間傳說。

儘管這些胎教傳統多偏重於約束孕婦道德和行為的「懷胎教育」,與當代胎教主要倡導胎兒腦力正向發展所談及的「胎兒教育」,有著不同的文化脈絡和思考邏輯,但這些跡象都顯示著胎教觀念是既存已久、且相當普遍的概念。

「莫札特效應」?

讓我們將焦點移到胎教音樂上。廣義來說,胎教音樂不僅是利用音樂的形式,從外部對胎兒施加刺激力量,預期能激發胎兒的智力和腦力,還包括對於母體進行身心調養的母教式音樂胎教。針對這兩個目的,許多胎教音樂設計上會特別強調孕婦聽了能心情放鬆、心跳規律安穩,且讓血流速度與收縮功能正常,還能直接幫助胎兒開發腦部潛能、發展健全人格、穩定性情,媽媽產後聆聽甚至能增加哺乳量,讓寶寶健康成長。類似這樣的論述,常見於育嬰保健商品的廣告標語與婦幼醫療網站。

姑且不論其內容過於浮誇,就算有部分的效用真的受到科學支持,又加上醫療人員、心理學或音樂學者等專家掛保證,但這種被「科學實證」與「專家權威」雙邊加持的知識建構,難道就沒有問題了嗎?再說,儘管科學上已證實,寶寶在母體內約四個月大時有聽覺反應,可以聽到母體外的聲音,不過,是否能證明聽到特定音樂會帶來某種胎教「效能」(efficacy)?若是,可以聽什麼?又該怎麼聽?

舉個大家較為熟悉的例子,上個世紀九○年代中期之後開始有人推廣孕婦與孩童都該聽莫札特。這番「莫札特效應」(Mozart effect),馬上在許多國家的學術界、胎教音樂產業及婦產醫療論述中掀起陣陣迴響。究其源頭,是一九九三年加州大學三位學者在科學龍頭期刊《自然》上所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聆聽莫札特音樂有助提升人們「空間推理能力」(spatial reasoning),而這個研究報告之後被稱為「莫札特效應」。

有趣的是,此風一吹進台灣,就被「信徒們」奉為教條,誠心信奉並遵行。「皈依者」除了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準爸媽們,還包括了育嬰產業人士;更有許多夢想創造經濟奇蹟的畜牧業者與花農,強調莫札特音樂可以激發生長激素,近年來積極地將莫札特音樂應用在乳牛與花卉的養殖上。

然而,西方學界後續有關「莫札特效應」的爭議,在台灣卻較少被提及,例如之後發現受試者的智力提升僅為暫時性,並沒有持久的效果。而像筆者一樣的音樂學者則會關注實驗對象(原實驗的受試者為美國大學生)的個別差異,強調應該要檢視他們的個別音樂背景,包括個人聆聽音樂的慣習、過去參與音樂的經驗,以及其性別、年齡與當下聆聽音樂的情緒等,因為這些因素實際上都是影響實驗的變因。比如說,有沒有可能習慣聆聽西方古典音樂的人,聽到莫札特音樂之後能夠較為專注,因此進行空間推理能力測驗時,相較之下,其結果會比那些不習慣聆聽古典音樂的人來得好?再者,以大學生做為實驗對象所得到的研究成果,真的能套用在胎兒身上嗎?

為什麼一定要「莫札特」?

在台灣,莫札特音樂通常是準爸媽們胎教音樂的首選。事實上,坊間多數胎教音樂商品,整體就是一個以「調性音樂」(tonal music)與西方和聲為基礎的交響樂或純鋼琴曲的世界。簡單來說,是一套以西方古典音樂做為主流聲響的音樂產業。若進一步檢視這些胎教專輯的樂曲清單,不難發現這些專輯多半是收錄既有的音樂作品或其改編版,有時則混搭了不同的流行樂曲風格。但無論如何,胎教音樂著重的特點就是必須富含輕柔、恬美、明朗的音樂色彩,且節奏須和母體的心跳旋律接近,因為消費者普遍相信,這樣的音樂特質才能同時達到安撫孕婦與胎兒的目的。

這些胎教音樂商品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知名歐洲古典樂曲,這是音樂專輯的首選,比如「蕭邦降E大調夜曲」與「莫札特鋼琴協奏曲第二十一號 C 大調第二樂章」;另一類則是強調能舒壓的輕音樂,或所謂的心靈療癒音樂。有趣的是,後者音樂類型中,無論是在大自然樂音療癒的概念下所製作的胎教唱片(流水聲、海豚音),或者是收錄多國童謠與民謠的胎教專輯,亦或是以「無壓療癒系」為賣點的水晶音樂胎教法(主要使用 MIDI 中被稱作「水晶」[crystal]的音色為概念製作),這些音樂的編曲手法,無疑都是第一類的翻版,不是純鋼琴曲,就是西方交響樂化後的管弦輕音樂。

暫且不質疑胎教音樂與優美聲響、舒緩節奏之間的絕對關連性,先試問,胎教音樂為什麼要全盤西方交響樂化、或純鋼琴音樂化?換句話說,孩子在零歲之前及嬰幼兒階段,其聆聽慣習為何要被西化,並受制於西方龐大政經結構下所養成的繁複調性音樂系統呢?同樣具備柔美與舒緩特質的歌曲或其他樂種,比如深得人心的華語流行歌曲(江蕙的「家後」、周杰倫的「青花瓷」等)、原住民歌手對大自然的詠嘆、宗教的禮讚,或是筆者個人覺得柔美的北印度竹笛音樂(Hindustani bansuri,特別是緩板 alaap 段落)、印度教奉獻曲 bhajan,或是緬甸豎琴 saung-gauk 的演奏等,為何不被當代台灣這些具多元音樂經驗的「音樂胎教信徒們」所信納?

或許,這樣的偏執必須從台灣人對於西方音樂的認知脈絡來了解。許多台灣的準爸媽們對於這種西方音樂化的胎教音樂寄予厚望,不但將它視作「如同神聖般的媒介」,期盼能達到令人舒緩的療癒效能,也同時潛藏著一種希望胎兒在母體中就能開始接受具高度修養的西方音樂文化熏陶的意圖,藉此啟發胎兒的文化素養。

聆聽古典音樂風格的胎教音樂,不僅幫助父母親將嬰幼兒與歐洲上流階級、與「好」的文化品味作連結之外,其實也反映了他們對聆聽純西方古典音樂慣習的認知與投射。在此,「聆聽慣習」(habitus of listening)突顯了聆聽者(一)對音樂的感知經驗與感受力;(二)對情緒喚起的預期;及(三)對所在環境互動行為這三者之間的相互關聯性。

舉例來說,對台灣聽眾而言,聆聽流行音樂或爵士樂的慣習裡,身體時常會不自覺地隨著節奏舞動,或是跟著哼唱,甚至情緒也會跟著歌詞內容上下起伏。然而,聆聽純西方古典音樂的慣習卻不同,它意謂著一種在音樂廳內身體不作回應的靜止,強調心思專注且屬於個人內在感知與情緒投射的經驗。這剛好符合胎教音樂的理想聆聽慣習—當沉浸在優美恬靜的古典音樂時,媽咪們不需對音樂作任何回應,而是好好把身體放鬆,在似宗教儀式的時空中,期待一種幸福感、祥和感之類的情緒觸發。他們同時也相信,唯有在這樣專注、神聖的情境下,才能達致胎兒腦力開發的效力。

但音樂效能會因人、因文化而異,也與個人的音樂文化慣習、聆聽感受力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如此一來,聆聽西方古典音樂是不是真能讓孕婦放鬆心情?其實,倘若媽咪沒有如此聆聽音樂的慣習,或者有些胎教音樂並不是她們的喜好,這時只會適得其反。有些孕婦也悄聲承認,對她們而言古典音樂只會產生催眠效應,不僅是胎兒的娘,連陪伴聆賞的爹也會陷入催眠儀式中,以為確實達到了心情放鬆的目的,但卻可能養成了嗜睡的習慣,反而減低母體應有的運動量。

對有些人來說,則是在胎教的神聖儀式中,因為專注聆聽自己不熟悉的音樂,反而在聽覺感知上產生不安與焦慮。在此建議,孩子的爹娘,就放自己平時喜歡聆聽,並會讓自己放鬆與舒適的音樂吧!不須過度依循坊間的胎教音樂教義,也不要陷入西方古典音樂效能的思想桎梏,只要孕婦保持心情愉悅,寶寶自然就會健康成長。至於胎兒腦力的培育與增長,等他們出生之後再來計畫也不遲。

※ 本文摘自《芭樂人類學》,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