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習慣填滿所有空檔,承認吧,你就是很無聊!

文/珊迪.曼恩;翻譯/林力敏

無聊的作用

所有情緒都有目的:所以我們才會有這些情緒。舉例來說,憤怒既能向別人傳達不滿,也驅使我們對抗不義。悲傷能讓別人知道我們需要照顧或協助。失望使我們注意到不滿之處,羨慕使我們懷抱雄心努力拚搏。

無聊是一種複雜的情緒,(大概)並非與生俱來。既然無聊是一種複雜的情緒,也就有複雜的作用與目的。心理學家與哲學家長年探究無聊的目的,我所能找到的各種見解詳列如下:

對社會雜音或資訊過載的適應機制

無聊是一種防衛,有助擺脫反覆轟炸的資訊或雜音。想像如果永遠不會無聊是什麼狀況!來看一看艾登的例子。

想像永遠不會無聊是什麼狀況

早上七點,艾登的收音機鬧鐘響起。他馬上坐起身子,聽到路況廣播,覺得實在很讚:「真是了不起的發明啊!讓幾千個市民竟然都能同時聽到這段播報!」艾登得花些時間才會下床,畢竟他正專心撫摸著軟軟的棉被,欣賞臥房的擺設(他已經住在這裡十八個月了),聽著收音機的音樂。他終於走進浴室,踏進淋浴間─哇賽!他對一切嘖嘖稱奇,包括水柱的速度、沐浴乳的香味,還有熱水包覆著身子的感覺。他走出淋浴間,開始穿衣服(「這衣服真好看!拉鍊這設計真是很聰明!魔鬼氈這發明太厲害了!」)。

艾登開始吃早餐,興沖沖讀著早餐穀片上的說明文字,一路從頭讀到尾(「酷耶,這對我的心臟很好!」),還好幾次盯著熱水壺看(「太炫了!」),最後才終於準備出門。在出門前,他又分神去看電視上的東西,讀起玄關踏墊上的垃圾傳單。那天他花了四小時才出門上班。

艾登(總算)踏出家門,覺得草坪上的水珠很讚,彎下腰仔細瞧個清楚,頭往左偏,頭往右斜,從各個角度欣賞,為水珠反射的陽光大為驚嘆。

從艾登的例子,我們清楚看到永遠不對刺激感到無聊的後果。一切永遠刺激有趣──也就永遠造成分心(順帶一提,有些泛自閉症障礙患者很熟悉艾登的例子。先前我們討論過無聊與泛自閉症障礙的關係)。這就是小寶寶眼中的世界,一切都很新奇有趣──如果我說艾登其實是個三歲小男生,你大概會會心一笑。家長確實很清楚各種日常小事對小寶寶來說有多新奇,光是帶他們上街就不知能拖上多少時間。

我們成人則不然。大量資訊持續轟炸我們,如果我們無法「習慣」周遭的大多數資訊,可真是寸步難行,所以我們對廣播、垃圾傳單跟早餐穀片的說明文字習以為常,腦筋不必花在這些東西上,得以擺在需要審慎考量的事物上。無聊萬歲!

自我防衛

深層來看,無聊也有自我防衛的作用。我們能靠宣稱「無聊」來避免面對自己的各種缺點與不足。舉例來說,想像你還在前幾頁提到的結構方程模型說明會,四周人人點頭如搗蒜,你卻聽得一頭霧水。這時與其向你(及別人)承認說你聽不懂,還不如把整個說明會斥為「無聊」,才遠不會傷害到自尊。你可不笨──只是這題目很無聊罷了。這道理處處適用:歌劇很「無聊」(而不是承認自己不懂歌劇)、報紙頭版很「無聊」(而不是承認自己有時沒跟上時事)、學西班牙文很「無聊」(而不是承認自己到這年紀覺得西班牙文很困難),例子舉也舉不完。我們能靠無聊標籤來避免自尊受損。說學校很「無聊」的青少年或許也是這樣。

演化價值

無聊有兩個重要的演化價值。第一,對重複刺激習以為常。如果我們不對這類資訊與刺激習以為常,我們會被種種刺激壓垮,無法正常運作。某位研究人員說得好:「如果相同刺激反覆出現,並無任何正向效益,則無聊感符合適應原則。」換言之,如果一個刺激既不反映危險,又不帶來益處,我們理應失去興趣,把注意力擺在其他帶有好處或暗藏危險的事物上。

第二個演化好處源自我們對無聊的反應:我們無聊時會尋求新刺激,而這有演化上的好處。如果原始人沒時間靠雙手東試西試,還會發明火堆或輪子嗎?同理,如今我們也常是在無聊下尋求新事物、新點子與新發明──從而有益於人類這個物種。

發揮奇想,喚起創意

無聊是一把雙面刃,既扼殺創意,又激發創意。在我自己的研究裡,有些受試者說無聊讓他們很想睡,隨便有什麼事情能做都好。事實上,超過四分之一的受試者說無聊會讓他們想睡。然而,也有好一部分的人(二○%)說無聊帶來創意,一六%說工作無聊感有助想出新點子!這是怎麼一回事?

無聊怎麼能既扼殺又激發創意?答案是,這或許取決於你面臨的無聊類型,也取決於你無聊時是否會做白日夢。

二○一一年,人類學家吉妮薇芙.貝兒(Genevieve Bell)指出無聊能帶來對「多元變化」的追尋,從而增進創意。人在無聊時很難把注意力放在手頭工作上,頭腦東想西想,試圖尋得新刺激。身體走不開,注意力倒能自行遊走,從外在工作移開,轉向內在的想法、感受與經驗,從中獲得無聊工作所無法提供的刺激。這種內在探索可能是想找出如何把工作做得更有趣的新方法,可能是思考八竿子打不著的其他有趣議題。這種注意力的轉移即為「做白日夢」,常伴隨無聊而生。事實上,先前研究指出,人會靠做白日夢調節無聊所致的壓力,可見做白日夢是一種處理負面無聊狀態的因應策略。

一九七五年,心理學家辛格也指出做白日夢是把注意力從外部狀況或問題移開,轉向內部的狀況、記憶、景象、方案、未解事項或未來目標。一九八二年,西北大學教授羅傑.尚克說白日夢是動態記憶的一部分。動態記憶是一種能力,藉由重新檢視問題或狀況,衡量資訊與解法。換言之,人能透過做白日夢來重新檢視那些縈繞心頭的問題或狀況,隨心所欲切入,想檢視幾次都行,每次都納入不同資訊與解法。這樣的好處在於,再天馬行空的點子都能加以檢視,創新解法或許油然而生。白日夢與創意之間的關連就在這裡。二○○九年,一篇《新聞週刊》的報導指出,做白日夢是「一種有利於創意、洞見與解決問題的心理狀態」,「真正創新的解法與點子從中而生」,原因是大腦在做白日夢時得以把不相干的事情與想法兜在一塊兒無聊能激發創意,在許多創意相關問題上皆然。閱讀型無聊工作有時比抄寫型無聊工作更能激發創意,原因也許在於閱讀比抄寫更不會干擾白日夢的進行。

激發自省

有些人認為我們只會在無聊時自省。當我們忙得天昏地暗,過得充實無比,也就不會停下來檢視自己的能力、態度與特質。唯當我們有無聊的餘裕,才有時間反思內省。當然囉,這裡假定自省是一件好事,有助我們成為更好的人,脫胎換骨,日新又新。有學者支持這個論點,發現無聊傾向高的人往往更會自省。談到自我評量與自我批判更是如此。事實上,一項針對學生的研究發現,大多數學生覺得無聊可以有益,最大益處就是激發反思與自省。

mooInk繁體中文電子閱讀器

本文介紹:
無聊的價值:學會留白,不再愈忙愈空虛,為人生注入樂趣、靈感與創意!》。本書作者/珊迪.曼恩;出版社/三采文化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讓你更了解自己的心理之書
  2. 怪咖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