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離群索書】缺憾還諸天地、溫情留於人間──讀平路《袒露的心》
Photo Credit: Unsplash

【果子離群索書】缺憾還諸天地、溫情留於人間──讀平路《袒露的心》

敬愛的父親過世後,平路常和母親在燈下說話,母親會轉述從前夫妻私下所說的話,許多話平路不曾聽說,最讓她驚訝的是,父親曾說他這個女兒:「就是愛穿。」語氣頗有遺憾平路把錢花在衣服上面。

但平路這段敘述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買衣服這事,而是平路的反應:「聽著,讓我有一點驚訝,然後,也有一點點傷心,原來,我不像,不像我想的,在父親眼裡那麼完美。」

一個對女兒極盡滿意的父親,一個在父親肯定欣賞之下成長的女兒。這組合多麼令人羨慕,這樣的親子關係不多吧。而從平路的反應,可見多麼在乎父親的看法。然而母親呢?怎麼沒提到母親?

終於說了。這一說,是驚天動地的。而這分惶惶驚駭,來自不經意的,玩笑式的一問:
那,我是不是你親生的?

這個問號,引來巨大的驚嘆號。繼而成長中不解的種種問號,自此轉換成句號。原來原來,母親的冷漠疏離,不是因為自己有什麼不好,而是因為非親生此身分所致。在父親身後才知道這件事情,而母親絕口不再多提,平路追索生母的身分,父親與生母的一段情,父親的情愛趨向,事發後的反應,所循只是殘存的回憶片斷,像偵探依靠蛛絲馬跡,以僅有的線索設法拼湊還原真相,只能追想父母生前的一個手勢,一句話,一個表情,只能循著行過的軌跡,試圖賦以某種意涵,解讀某個動作的意義,以便理解上一代這一男兩女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這些追問與回溯,便構成這本《袒露的心》。

只認識父親的下半生,上半輩子闕如;身世之謎只問出上半句,下半句從缺。平路費盡心力追尋的,就是剩下的另一半。平路問,理解過世的人為什麼那麼困難?但活著的何嘗容易理解?平路以心理學系背景,不時把心理分析帶進敘述中,在記憶裡捕捉各個細微感覺、狐疑的心思與幽微的思緒,知道真相後且以「一再回想」「為什麼不⋯⋯難道⋯⋯」「是這樣嗎」「為什麼」「難道就」等不確定的口吻自我詰問,但都點到為止,不去破壞敘述的節奏。為使敘述流暢簡潔,約略未說的則交給注釋,注釋的則目以作家語錄或作家的身分背景為主。

少見散文創作出現這麼多註解,不為掉書袋,或許用來壯膽的成分居多。因為這本書揭露的不只是身世,也揭開自我對外隱蔽的部分,如今赤裸裸攤開在讀者面前,像寄居蟹沒有殼了,又擔心自說自話給讀者的反應,以致寫作過程屢屢猶豫矛盾,要不要寫下去?寫到哪條界線?怎麼寫?心裡掙扎不言而喻。引用作家名句,彷彿有所依靠,心篤定些。

袒露的心,其實是忐忑的心,在寫作前,寫作中,延伸到出書後,平路始終忐忑不安,不時冒出問號,Are You sure?

平路善寫特定人物,或歷史人物(如《行道天涯》),或當代人物(如《黑水》),或進入他人內心,或挖掘對方靈魂深處,然而寫起自身,千般困難。《袒露的心》以小說筆法,第二人稱,拉開安全距離,避開時時遇見自己的尷尬,使得這書雖然言詞淺近,每一頁密度很高,處處充滿隱喻,每個隱喻都是話題。設若有讀書會討論此書,話題甚至可以停留在任何一頁。原因並不是指用上什麼濃縮筆法,或意象紛陳,平路但用白描,直述,但挖掘潛意識裡的可能、不確定,從很多角度,帶出不同面相,讓讀者吁嘆之餘,細細思量。

求解身世之謎,是全書敘述主線,交叉纏夾的旁支是對衰老、死亡的逼視。〈楔子〉一章便以泡湯時候瀕死經驗開場,除了想像自己的人生終點,同時頗感於人到中年,每每為肉身的衰頹,器官的退化所擾,時時想像著,或感受到,腦力、視力、骨力與心力節節敗退。

袒露的心》全書寫人,寫縱的血緣關係:一父兩母,一對子女。橫的如丈夫則僅寥寥數語。書是深情之書,平路用情之深,到〈女兒〉一篇臻於頂端。這篇寫懷孕之初,擔憂生下女兒,她會像她母親一樣對女兒冷漠,及至女兒成長,才確定是那麼疼愛女兒,那分關愛,在平路筆下,甜美如初戀。對比於先前怕步母親後塵對女兒冷冷相待,對比於「半生的困難都圍繞著不解的母女關係」的傷情,如今看著女兒,心底得到一分確定,「我愛她」的確定。「你的這一生多麼需要這樣的確定!」書中如是說。

死亡陰影不時籠罩著《袒露的心》一書,對一父二母的傷逝,面對自己死亡的恐懼。然而帶著這種疑懼,一直書寫到最後,終於出現平靜安定的感覺。是女兒,女兒給了她自小缺乏的安全感呵護,她想見年老時女兒便像母親照顧女兒一樣照護她。平路憶起,一次租船出海浮潛時,肩膀脫臼,肌肉挫傷,無力之際,女兒游來,牽著她的手回到船上。這牽手又是一個隱喻,帶著前景的隱喻,前景指的是死亡。女兒握著她的手,那片浮潛時的現實海域,隱喻著劃分陰陽的象徵海域。「最後一刻,你將一點也不害怕。繼續往前游,你望見的是陽光下的連綿花海,款擺的、怒放的、躍動的一大片水中珊瑚。」

〈女兒〉這篇非常柔美,深情款款,令人動容,在〈女兒〉所在的最後一部(全書五部),讀到平路以破冰腳步走向春日園林的忻悅,那是缺憾還諸天地、溫情留於人間的療癒。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百種親情千種緣:

  1. 【GENE思書軒】那些背離親緣而與眾不同的孩子
  2. 【果子離群索書】以文字修補一顆千瘡百孔的心──續說《我媽媽的寄生蟲》
  3. 【讀者舉手】簡單、深刻、動人──讀楊翠《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