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兼小說家與出版社主編,她提出警告:「作家最好不要當編輯!」
文/李偉涵
六月,我在創詠堂出版社出版了《天照小說家的編輯課》一書,為了宣傳本書,也為了讓更多人一窺編輯的真面目,主編籌畫了新書發表會兼講座,邀請我與前衛出版社的清鴻主編對談。讓我站在觀眾面前說話,我是十分羞怯的,因為正如一般人對編輯的認知──編輯總是安於幕後與陪襯的位置。我替許多作家計畫與媒合過上百場的演講或講座,也替這些活動開場主持過,可是擔任講座的主角,並可隨心所欲地述說自己知道與熟悉的事情,這還是頭一遭,開頭時不免顯得侷促不安,答非所問,幸虧有演講經驗豐富的清鴻主編為我穩住陣腳。
講座開頭,我們先為讀者介紹《天照小說家的編輯課》這部作品的起源。其實它原初的作品名稱是《冥王小說家的編輯課》,但礙於其它系列作已在別的平台上簽約的關係而必須改名。「冥王」是操人類生殺大權的神祇,一如掌握文字最終面世的模樣的編輯,乍看頗為適合,但似乎更著重在「死亡」的涵義上,頗為消極;思來想去,主編後來推薦「天照」一詞,也就是在日本神道教中具有權威地位的「天照大神」的「天照」,天照大神孕育與統治萬物,有「誕生」之意,更符合作家以筆與文字創造世界的力量,以及編輯的妙手生花讓作家的作品更上相的能力。
至於《天照小說家的編輯課》到底是什麼樣的作品?清鴻主編反而述說得比我這位原作者更詳盡貼切,它就是一部將編輯與作家的互動奇幻化、擬人化的作品,並且是一條將編輯日常中那份一言難盡的苦衷宣洩出來的管道。我認為每位作家與編輯都擁有「天照」與「玄眼」的能力,能力普通的人本身就是一名天照,也擁有玄眼,可以看到其他擁有這份能力的人,書中男主角之一、也是優秀的編輯邵京平即是屬於這類人,他更透過這份能力得以辨識與篩選出真正值得栽培的作家。而故事中,他確實遇到他想要得到的作家,即是不但擁有玄眼與天照之力、其力更是旺盛到足以生出另一尊擁有自我意識與靈魂的天照之魂,此天照之魂其實就是「靈感」的化身,書中運用此設定將作家之於靈感的關係比擬作主僕與愛人的甜蜜互動,而也將靈感之於編輯的敵對昇華到戰鬥的地步。雖然為求閱讀節奏的輕快,而採用輕小說的筆法來寫作,但靈感與作家、作家與編輯、靈感與編輯這段敵對又互利的複雜三角關係,卻是真實地存在於我自己的身上,而透過講座的交流,也發現自己並不是個案。
於是,焦點開始轉移到重點課題上,也是現場聽眾最關心的話題:
一,編輯到底是什麼?
二,到底怎麼樣才是好編輯?
三,為什麼作家最好不要當編輯?
編輯到底是什麼?
編輯到底是什麼呢?一如清鴻主編說的,真是一言難盡,而我在現場說了一堆,似乎也很難道盡我們平日工作的真面目。總歸而言,編輯就是一層潤滑劑,是一本書的製作中心的行動中樞,因此編輯不只要處理看稿、下編註修稿、校對、寫文案等這些外人已知的、與文字相關的工作,真正凸顯出編輯的經驗之優劣的,是他的溝通能力。這份溝通能力說來也頗令人寒心,因為我稱這份溝通能力為「說謊的技巧」,有時為了整個流程的順遂、考量所有共事者的心情,編輯不得不說出善意的謊言,以平息顯而易見的爭端,有時甚至到了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地步。清鴻主編則認為這份溝通能力建築在「妥協」的力度上,有時編輯自己覺得這份企劃原型若得以實踐,一定可以做出一百分的成品出來,然而過程中因為各方都有自己的主見,多方角力的結果必定是退讓與妥協所創下的局面,而編輯更是那個首先要釋出善意讓步的人。書順利出來後,大家都滿意,然而若讓編輯為自己的成就打分數,恐怕只會落在及格邊緣。
簡言之,編輯就是一份為了讓書籍順利面世,而必須付出所有努力(犧牲)的工作。如此一定義,編輯的工作就幾乎是包山包海了,除了最基本的文字能力外,還包括主持活動、剪輯影片、自己學美編來設計海報、封面、排版、修圖等等,族繁不及備載。
到底怎麼樣才是好編輯?
然而,即使編輯在出版寒冬的困境求生,已把自己進化得如此萬能,但這樣就是好編輯嗎?不,至少我個人不會如此輕易就稱他們為好編輯,充其量只是「好用的編輯」,對老闆來說,這樣的編輯確實可為公司省下不少預算,所以好用。但一個編輯要真正能流芳百世、或是如清鴻主編說的「明星化」,我個人認為那是非常高的境界。這樣的編輯必須具備選書能力,而且在成書的過程中身段要軟硬適中,進而掌握整體局面,不讓自己被牽著鼻子走,卻也能把各方安撫得服服貼貼,使自己心目中的目標順利達陣,或至少不要偏差過多。當然,這部心血也須獲得外界肯定,不但為公司帶來名譽,更帶來效益,久而久之,編輯的名字會漸漸成為好書的保證,甚至主動招睞明星作家來到他身處的出版社出書……這,就是我認知的「好編輯」。我更推薦大家閱讀新經典文化出版的《天才》一書,費茲傑羅與海明威的編輯柏金斯就是一位好編輯的典範,然而我也相信恐怕很難再有人可以做到如此──將作家視為自己的生命那樣看待,尤其當現今的編輯必須與時間賽跑、靠數量衝業績,柏金斯時代對我們已如傳統手工藝年代那般令人欽羨卻遙不可及。
為什麼作家最好不要當編輯?
最後我們談到了也是本書探討的壓軸重點:為何作家不可以當編輯?而這也是我自己力求突破的瓶頸點。最先意識到這個問題,是我剛出社會的時候,為了累積自己的編輯經歷,因此向出版社毛遂自薦擔任免費實習生,然而當時總編卻冷淡地回答我:「我們不用作家當編輯。」那時我百思不得其解,作家擁有一手文采,當編輯再好不過了,為什麼不讓作家當編輯呢?當時我以為那只是總編的推託之詞,如今十年後,我卻完全懂了總編的話中真意。
簡單來說,這個問題的癥結點就在於──你願意和別人分享你的愛人嗎?靈感君是作家的愛人,靈感君應該要忠貞不二地為作家的作品付出一切,更要許下海誓山盟的諾言互許終生,好讓作家可以在創作之海上順利平安地航行,找到那條獨屬於作家的偉大航道。而編輯工作同樣需要靈感君這份能力,除了要借助這份能量辨識何謂好文、劣文,而若遇到劣文、又不得不用,也要讓靈感君來幫你看看如何將劣文改頭換面變好文;如要寫一篇快狠準的文案,與其枯坐三小時、把筆桿咬破,不如教靈感君出來幫你灌頂一下,讓你文思泉湧;但問題也隨之而來了,如果這篇文案或文章不被你的作家或上司接受呢?你是要站在作家還是編輯的立場來接受這些意見或不滿情緒?但無論如何,那都是足以令人身魂破碎的絕望,因為你用了真性情來寫作,但這個寫作成果不但不被人接受,更被批得體無完膚,身為作家的你可以接受這樣的屈辱嗎?
而現在再換另一種結局,如果你用靈感君換來的編輯主張很幸運地都受到作家或上司肯定,通通都運用在成書上頭,也讓成品獲得不錯的成績與效益,那麼……你會甘心嗎?看到自己的愛人與其他作家共享,然後站在鎂光燈下的人卻不是你,難道不會傷心絕望嗎?人畢竟是自私的,要為他人作嫁衣裳之前,一定要作好心理建設。
而我的狀況除了遇到上述的難堪之外,還在於寫作遭到編輯的雜念干擾。就彷彿是同一根水管,寫作的意念與編輯的想法同時在這條水管中流通,當編務越漸繁忙時,會不斷壓迫到寫作的意志,導致你可能寫不到一百字,但你可能因為某個關鍵字忽然想起、急著要處理的編務工作卻有十數件──誰教你使用的水管是同一條呢?
難以在現實中成真的理想長城
在書中,我為女主角想到的辦法是築一條萬里長城,將「工作饕餮」擋在城外,讓守軍廝殺,而牆內則是一派歌舞昇平,讓身為創作者的她可以盡情享樂。然而,那終究是美好的故事,現實中這條長城卻不好築,我已經築了三、四年了,每次眼看好像小有成果了,又忽然被「饕餮」奇襲。就目前我自己的狀況來看,編輯與作家這兩種身分恐怕還是暫時不能共存於一體,當我是編輯的時候,我便不能是作家,當我是作家時,我就不要再管我曾是編輯這件事……這兩個身分要和睦相處,大概就像兩岸問題一樣難解吧。
總之,我將這些問題與理想中的解答都以輕小說的方式寫入了《天照小說家的編輯課》。希望對編輯有幻想的人,可以在清醒之後再作出正確的決斷;也希望自己的遭遇可以獲得同業的共鳴,讓我們可以互相鼓勵,一起撐過出版寒冬的冷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繼續努力吧。
*本文為《天照小說家的編輯課》作者李偉涵寫於6/10新書發表會之後,原篇名為:一言難盡的編輯甘苦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