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要和日本人交朋友,要從喝酒開始」

 

文/TOMOKO

臺灣沒有日本這般飲酒文化。從下班後晚餐一碗拉麵配一杯啤酒,朋友相聚一定要搭配「飲み放題」喝到飽,不醉不歸。對日本人來說,餐桌上的啤酒就好比我們的茉莉花茶、烏龍茶。

臺灣人多半是年節聚餐、家族聚會或有特別慶祝名目時才會小酌幾杯,但日本人餐桌上不論何時幾乎少不了啤酒。

2007 年到沖繩留學,我首次接觸日本的飲酒文化,一年多下來,也漸漸了解餐桌上那杯酒訴說了多少意義。

下班後,即便一個人也要點上一杯啤酒,那是給辛苦了一天的自己的犒賞。日本人總說,工作一天後的啤酒最美味、最好喝。啤酒可說是他們的舒壓良藥。

餐會上的啤酒就不同了,藉由那一杯,和平常在職場上沒機會接觸的同事有了接點;酒精助興又壯膽,平日沒有勇氣攀談的上司、前輩,也忽然親近起來。一杯啤酒下肚,沖淡了白天職場上的矜持與壓力,同事之間的距離瞬間拉近不少。

在臺灣,聚餐喝酒,酒往往成了焦點。要是一個人靜靜地喝酒,便會被旁人出聲指責,得靠著和他人敬酒來飲酌,我敬你一杯你敬她一杯。但在日本,朋友相聚飲酒,唯有第一杯要一起喝,非得等到所有人的酒都到齊、酒杯填滿,才喊聲乾杯,齊聲宣告聚會的開始,在那之後各喝各的。是不是一個人喝酒、有沒有人敬,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酒精催化下扯開的話匣子。許許多多的話題、生意,都是在杯酒之間商談出來的。我有位日本朋友在商社工作,酒量雖差公司邀約飲み会,不論公私他總是想盡辦法參加。我曾納悶地問他,你並不會喝酒、也不喜歡喝酒,為什麼總是要去?

他只簡略地回答我:「不去的話,很容易被討厭。

沒有在日本生活過的人,或許很難理解這樣的想法。然而對許多上班族來說,下班後和上司喝杯小酒,管他是應酬還是無關公事的單純聚會,想拉近距離,這絕對是絕佳的機會。

這樣的飲酒文化,不免讓人有種「不會喝酒就甭想在日本職場混」的想法。而不可否認的,面對矜持保守的日本人,酒精無疑是最好的催化劑。因此每當有朋友好奇地問我,在日本工作一定要會喝酒嗎?我總是告訴他們,不會喝酒不會讓你應徵不上工作,也不會害你丟了飯碗,但會喝、能喝絕對不會吃虧

二次会才是揭露真面目的時機

日本飲酒文化讓我最感到有趣的,是「二次会」。

在居酒屋填飽肚子、喝了幾杯酒後,日本人總會嫌不夠,還得再去第二家店續攤。北海道夢幻打工期間,第一攤餐會結束後,往往會分成兩派人馬:年長的、資歷高的前輩上司們喊了散會後就各自離去,剩下年輕的員工們就另組一團辦二次會。後來到東大留學時,研究室的聚會亦是如此,等教授走了之後再另覓地方來個二次會。

因此很多時候二次會才是真正的「本番」重頭戲,少了對長輩與上司的顧忌和拘謹,剩下年齡、輩分相仿的同事同學們,氣氛更輕鬆,許多話題也就能更肆無忌憚地暢談。所以每回聚餐,我總是期待著續攤,興奮地問著今天二次會要去哪兒辦?

二次會的形式很多變,不一定是居酒屋,有時是スナック小酒店,大夥兒可以坐下來好好聊天,有時是卡拉OK一邊喝酒一邊大聲高歌宣洩。到了續攤時,大家通常都已經喝得微醺,再加上輕鬆的氣氛推波助瀾,許多平日職場上不好意思談的話題都可以被輕鬆提起。好比說喜歡的男孩女孩是哪種類型、喜歡的藝人偶像、過去的戀愛史或者職場上最頭痛的對象等等,原先不熟的人,常常透過一兩次飲み会、二次会就會馬上拉近距離。

北海道打工期間,我和JR站員們起先也只有幫客人問問題時才會有所交談,午餐時間同桌吃飯也只是禮貌性地點點頭笑一笑,偶爾客套地問昨天晚上有沒有睡好、前天放假去哪兒玩等等不著邊際的話題。但一起去喝過幾杯酒、唱過幾回卡拉OK後,休息時間總會閒聊兩句,工作之餘也會笑談他剪了頭髮、妳今天頭髮綁得很可愛等等閒話家常,甚至開始互開玩笑。

和同事們拉近了距離、相處愉快,工作便增添了另一種樂趣。到後來打工度假快結束時,幾位站員都笑說不想讓我走了,要我明年也一定要再來當翻譯員,其中一位站員還告訴我,這幾年來這麼多翻譯員之中,就屬我們這年跟他們感情最好。或許是客套話,但聽起來極為窩心,也讓我深深感受到,「要和日本人交朋友,要從喝酒開始」這句話的真諦。

※ 本文摘自《日本工作去! 日本大手企業正社員应募採用情報》,原篇名為〈到日本工作去! 日本工作經驗分享〉,立即前往試讀►►►

延伸閱讀:

  1. 東大情結──在日本,「學校」比「學歷」重要
  2. 職場上,如何狂得有理?。
  3. 震後日本──大家聚集,就會更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