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對決政府!老牌媒體善用社群力,為自由打了一場漂亮勝仗

文/林照真

科技先行後,新聞被迫調整面貌與型態,這樣的例子經常發生在社群媒體身上。《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就曾經報導,美國發現頻道(Discovery Channel)發生工作人員遭挾持,這個訊息便是由民眾首先從推特發出而成為眾所矚目的社會新聞,並非由傳統媒體率先報導。可見在速度上,傳統媒體已經無法和推特等新媒體競賽(Farhi, 2010)。而在突尼西亞與埃及發生的阿拉伯之春革命中,更可看到埃及街頭,示威群眾幾乎人手一機,大家高舉手機或相機,將示威畫面上傳到網路。這股阿拉伯民主浪潮,立刻席捲埃及,乃至整個阿拉伯世界。

不但民眾使用社群媒體,傳統媒體一樣離不開社群媒體。

史諾登案

2014 年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與《華盛頓郵報》因報導美國國家安全局承包商前雇員史諾登(Edward Joseph Snowden)揭露的祕密監控計畫,一同獲得普立玆公共服務獎。史諾登案更讓《衛報》成為 2013 年最受歡迎的網路新聞媒體。

《衛報》從報導日起就一直承受英國執政當局極大的壓力。英國政府官員告訴《衛報》:「你們玩夠了」,並到《衛報》辦公室監督該報銷毀史諾登資料硬碟。《衛報》總編輯羅斯布里奇(Alan Rusbridger)因此表示,《衛報》在該案中經歷不少「不尋常」經驗,顯示媒體自由在英國已受到嚴重威脅(江靜玲,2013)。

《衛報》批評英國政府,強調揭密不會終止,表現出極大的新聞勇氣。更值得指出的是,《衛報》因為善於利用社群媒體,而打了一場漂亮的新聞勝仗。《衛報》除了在臉書以及推特兩大社群媒體貼文外,還利用推特提供現場即時(live)形式的新聞報導連結,讓民眾能同步追蹤史諾登最新進度。《衛報》每天至少會發二、三十條推特,在史諾登洩密事件的熱門議題上,也會貼上新聞以增加討論,發布量也會增加。

《衛報》擅於與讀者互動

《衛報》的推特更經常使用標籤(#hashtag)功能,打上 #NSA(美國國家安全局)、#Snowden 等,使用者點進去就可以看到這個議題所有的留言。讀者也可以藉推特寫下對史諾登事件的疑問,並在後面加上 #myNSAquestion 的標籤,問題就會自動集中到《衛報》專屬的網頁;也會有《衛報》記者回覆讀者的問題;只要史諾登事件有新的進展,《衛報》就會使用這個網路雙向互動機制,讓讀者可以直接和記者互動。

《衛報》還有在網站上開設「自由評論」(Comment is free)網站,性質有點類似論壇。《衛報》還會透過「你來告訴我們」(You tell us)的頁面,讓網友說出最想討論的話題,再從中選出議題讓網友討論。

《衛報》另外又設有「與衛報總編輯對話」的功能,在史諾登相關報導最常出現,讀者可以在上面提出對於報紙或者網站的意見,總編輯還會在網頁中回覆。《衛報》還前所未見地特別為史諾登事件開設專屬網站,並採用最新的滾動捲軸技術,讀者只要將頁面往下拉,事件相關人物的影音及互動圖表會自動撥放。同時搭配文字以及解密文件,呈現出多媒體與文字完美的搭配效果。

因為報導該案,《衛報》總編輯羅斯布里奇必須到英國國會,接受下議院詢問有關史諾登洩密的問題。《衛報》非常重視那一次質詢,除了開一個網頁,現場轉播國會質詢現場,也在推特上密集發布質詢現場狀況,讀者能馬上掌握史諾登相關訊息。由以上可知,《衛報》透過獨家的解密文件成功吸引全世界媒體及讀者的眼光。除了高頻率的報導外,《衛報》運用多種不同的社群網站平臺,報導同一新聞事件,已是《衛報》留住舊讀者、開拓新讀者的特色。在報導史諾登洩密期間,《衛報》雖頻頻遭政府打壓,卻也藉由網站以及社群媒體與讀者密切溝通,終讓民眾站在他們這邊。

臉書以及推特已經在訊息傳輸上扮演最迅速的角色,多數的傳播研究認為網路為新聞室帶來新的蒐集資料與報導的方式。網路的影響力已經受到各界肯定,網路間不但形成重要的社群網絡,出現各種社會互動與訊息,也因此成為傳統媒體尋找新聞的來源。

部分西方學者歸納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關係可分為競爭、整合與補充三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新媒體已取代舊媒體(Neuberger & Nuerbergk, 2010; Phillips, 2010)。相反地,傳統媒體會設法結合新媒體來創造新的新聞內容,並且採取公民新聞或是使用者式的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Bowman & Willis, 2003; Gillmor, 2004),似乎已為傳統媒體注入新的生命。從這個角度來看,網路這個新科技實對民主帶來了助益(Fenton, 2010: 6)。

由於網路也向新手開放,新聞可以從任何地方延伸出來,而非只有新聞室可以產生而已;也因此原本受到區隔、只能被動接收的大眾,已可以自行藉由網路新的寫作技術與功能,創造自己的新聞平臺。例如發行自己的電子報、部落格等,以手機、臉書、推特等提供最新消息,並且反過來生產傳統媒體需要的新聞。

像是一名 29 歲的臺灣電腦工程師徐紹斌,於 2010 年趴在公司滿是文件的桌上死亡,徐紹斌的姐姐Amelia因此在部落格揭露臺灣半導體產業普遍存在的過勞現象。這個訊息先經網路轉寄,後來成為傳統媒體廣為報導的新聞案例(林奇伯,2011: 167-168)。相關案例太多,真的是不勝枚舉。

新聞記者使用社群媒體比例加重

數位時代很重要的特徵是,新聞組織愈來愈會使用社群媒體來擴大媒體組織的品牌,並藉此建立與閱聽眾的關係。像《衛報》就鼓勵他們的記者要設立個人社群網站,以便放置訊息或與閱聽眾互動,過程中並沒有任何守門控制。2005 年時,部落格是政治記者最常使用的平臺,部落格中最常連結到他們的新聞組織,以及其他的主流媒體,新聞記者仍然像個守門人般。而在部落格廣為使用後,另一種更為輕薄的微網誌以推特的方式崛起,推特現在已經成為新聞記者與業餘者更新新聞的最主要方式(Lasorsa, Lewis, & Holton, 2012: 19-20)。

2010 年秋天,《衛報》開創科學路線,還將科學家網入部落客的寫作名單中,《衛報》這樣的行徑在英國主流媒體仍屬罕見(Seitz, 2010)。現在,《衛報》常利用推特做為推銷品牌與報導的工具(Broersma & Graham, 2012: 404)。《紐約時報》情形也是類似。根據 Netprospex 統計,《紐約時報》在推特上受到最多人關注,平均每四秒就有一則《紐約時報》的新聞在推特上出現(Bergman, 2011)。

本章發現,《紐約時報》與《衛報》兩報記者與新聞部門均大量使用推特,推特也開始影響新聞規範(Lasorsa, 2012)。推特被認為具有傳遞新聞、行銷故事、與新聞消費者建立關係,以及作為報導工具等四個用途(Broersma & Graham, 2012: 403)。推特的使用者可以一起討論共同的議題,又因為推特傳播速度極快,所以記者可以從中選擇與過濾新聞;他們發現使用推特,可以很快和傳統記者形成區別(Lasorsa, Lewis, & Holton, 2012)。媒體公司亦使用推特來與觀眾連結(Greer & Ferguson, 2011)。以致何密達(Hermida, 2010)提醒大家在思索推特時,一定要考慮閱聽眾與新聞的關係,並且了解新聞已經變得無所不在,並且是由閱聽眾與記者共同努力來完成。

其實,兩報對於社群媒體的使用並不僅限於推特。以「敘利亞戰爭」(Watching Syria’s War)網頁為例,《紐約時報》就放了其他地區民眾或是媒體拍攝的 YouTube 影片,多是當地國家媒體或是素人拍攝的短片。同時,《紐約時報》記者大量使用社群媒體。紐時部落格中記者名字,不但可連到記者在部落格上的其他文章,也可連結到該記者的推特。另外,《紐約時報》還創辦擁有 66 個部落格的專區 The Lede,由記者負責經營。《紐約時報》社群網站互動新聞部門主管莎夏柯倫(Sasha Koren)說:

過去一年我們改變頗大,現在單是使用推特的記者就超過 300 人,幾個大組包括全國組、紐約市組、國外組等的主編們,都察覺到它的重要,並催促轄下編採多加注意。(作者訪問,訪問時間為 2012 年 2 月 2 日)

而在《衛報》,也經常可以看到使用社群網站做為報導訊息的情形。在報導英國是否應該援助希臘的議題時,《衛報》記者會在報導中引述各方評論家在推特中的看法;同時,《衛報》在引述該類內容時,會直接將要引述的推特內容方塊整個移到報導內,介面和原本的推特一樣,讓讀者一看就知道是哪個評論家的發言,也可以直接進行發言內容的追蹤(follow)或回覆(reply)。《衛報》新聞編輯羅貝卡愛麗森說:

我們發現即時部落格(live blog)在查證方面是很有用的工具,開放與讀者互動,新聞也變成活的(organic);我們也透過雲端,向讀者發問、求助,那是很棒的改變,我們也會從中得到消息,真的很好玩。(作者訪問,訪問時間為 2012 年 9 月 4 日)

對《衛報》而言,社群網站的運用還與社區的概念相結合,以便開發新聞活路。《衛報》會儘量提供裝備和協助,不過並沒有非做不可的合約協議。《衛報》數位開發編輯喬安娜基爾瑞說:

我目前做的大多是怎樣利用社群科技來加強報導。我們嘗試開放,在我們的平臺上容納讀者聲音,並用到新聞上;這要開放很多管道,例如評論、回應、與讀者對話、取得故事等。開放管道的同時,管理工作隨之而來,評估、過濾,找出有用的資訊。我的事情多在這個範圍,如何改善系統,利用資源,促使這些工作更有效率,有助於採訪;為此我們在編輯部各組之間新增了八名協調人,要和既有的協調團隊一起把精彩新聞做大。

同時,如果碰到有用的消息人士,如何利用科技記住他們,以便聯繫;擴大與我們互通聲息的讀者群。納入新科技、處理任何訊息,一開始就在設計上下功夫,務求給讀者良好的使用經驗,例如使用我們的資料庫等,促使他們樂於和我們互動。這些都是我目前的挑戰,把科技整合到工作流程中,讓《衛報》和讀者兩蒙其利。(作者訪問,訪問時間為 2012 年 9 月 4 日)

從兩報受訪者口中可知,運用社群網站在新聞聚合極為常見,也讓媒體界線模糊的聚合現象更加明顯。由此可知,在新聞聚合過程中,社群網站的角色實已經愈來愈吃重了。

※ 本文摘自《新聞,在轉據點上:數位時代的新聞轉型與聚合》,原篇名為〈社群媒體在數位新聞中的角色〉,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