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每天都在「以貌取人」──娃娃臉比較能贏得信賴?
文/海蒂.格蘭特.海佛森
在多數情況,大家是以他們對你所屬(或似乎屬於的)群體的刻板印象,來詮釋你所做的每件事與所說的每句話。而且,多半時間,人們並不真的意識到他們正在這樣做。事實上,他們甚至不需要相信某個刻板印象(是真的),就會受到它的影響。
基本上,刻板印象是分類(categorization)的一種形式。分類是人類腦部進化的結果,讓人類可以迅速且自動地回應周遭事物。分類讓我們相對容易駕馭世上的新事物並與之互動。你走進一間從未去過的房間,隨即認出桌子旁邊的東西(那個有四隻腳、頂端平放著一塊方形物、不會動,而且像是木頭做的)是椅子。想像一下,如果每次你遇到新的椅子,或是蘋果、狗,還是樹,都得從零開始把每件事搞懂,會有多傷腦筋!
我們對於其他方面的差異造成的分類也有所堅持。我們的嗜好、興趣,以及專長(或是缺乏某項嗜好、興趣,以及專長)可能會形成基本的刻板印象。科幻小說迷就是腦筋好、有社交障礙、討厭戶外活動。文青喜歡蓄鬍子、冷嘲熱諷、自製泡菜。環保人士是自由派、神經質,可能也喜歡自製(有機的、當地生產的)泡菜。
娃娃臉比較能贏得信任?
我們甚至會依人們的臉部特徵來分類,而這導致的後果令人震驚。比方說,娃娃臉(眼睛大、比較瘦、眉毛高、額頭大,以及圓臉配上小下巴)的人被認為比較天真無邪,因此比長相成熟的人贏得更多信賴。我想這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娃娃臉的人令我們聯想到小嬰兒,他們幾乎是天真無邪的同義詞。問題在於,真正的嬰兒不大可能會蓄意傷害,但這跟娃娃臉的成人是否會避免傷害他人,顯然沒有什麼關聯。然而,當這些成人蓄意傷害,這種刻板印象會如何影響他們被懲罰的可能性?
研究專家調查超過五百宗小額索賠訴訟案件的結果,發現娃娃臉程度的高低,對於被告是否被判有罪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如果是蓄意傷害索賠案,例如:兩個鄰居激烈爭執後,其中一人故意開車衝撞另一人的圍籬,長相成熟的被告被判有罪的可能性是 92%,而非常娃娃臉的被告被判有罪的,只有 45%。但就過失傷害而言,例如:有人未注意而意外倒車衝撞鄰居的圍籬,娃娃臉的被告被判有罪的可能性是85%,而長相成熟的被告被判有罪的,只有 58%。
換言之,如果有一張討人喜歡、孩子氣的臉,像是珍妮佛.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或是年輕時的馬克.漢米爾(Mark Hamill),這個人如果輾過你的秋海棠,你可能會覺得,他只是因為蹦蹦跳跳的小狗或廣播傳來的歡樂歌曲而分心。但是,當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輾過你的秋海棠,你就非常確定他是故意的。
我們很能接受娃娃臉的人不小心把事情搞砸,卻很難想像他們會故意使壞。反之,長相成熟的人可以做得出壞事,但似乎比較不可能是失誤。即使沒有被完全信賴,假設你有副成熟的長相,別人會比較認真對待你。有得必有失。
月暈效應
你認為外表出眾的人,也比較聰明、誠實、有創意,或者善良嗎?你會說,當然不,沒理由把這些東西混為一談。好吧,完全正確。但是內建在你身體裡面懶得思考的認知模式,卻抱持不同的看法。從某人擁有一項強而有力的正面特質,就推測他擁有其他正面特質,這種傾向叫做月暈效應(halo effect)。除了先前提過的第一印象本身難以改變外,月暈效應是造成第一印象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
如果你長得好看或極具魅力,大家會認定你可能也很聰明並且值得信賴。而在負向的月暈效應(reverse-halo)、或可稱之為音叉效應(pitchfork effect)裡,如果你不大好看或不具魅力,人們就會認定你也很愚笨而且不老實。
針對這個普遍現象,我最喜歡的研究範例,應該是在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卸任幾年後所做的一項研究。心理學家請民眾猜測,雷根在尤里卡學院(Eureka College)就讀時的在校平均成績(GPA),而這是一項絕大多數人沒有管道可以確知的資訊。
研究者發現,本來就喜歡雷根的受訪者,會認為他的在校平均成績是 A;本來就不喜歡雷根的受訪者,則會認為他的在校平均成績是 C。而他們喜歡或不喜歡雷根的程度愈強烈,就愈確定自己對他在校成績的判斷,甚至認為自己知道正確答案(順帶一提,他的在校平均成績是 C。這與本書題旨無關,但我想你會好奇)。
月暈效應也會透過另一種幾乎完全無意識的過程強化,也就是,對某人抱持自相矛盾的觀點(例如,相信約翰是好人,卻又同時知道他逃漏稅),會造成一種心理上的痛苦,稱為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若用話語來表達,大家會說那是一種不得安寧、或者緊張的狀態。
解決這種失調或擺脫這種不安的唯一辦法,是改變其中一種衝突的觀點,也就是選擇忽略約翰逃漏稅的事實,或是認定他不是好人。所以,人們更容易去相信擁有某項正面特質的人,同時擁有其他許多正面特質,因為這樣就不用冒著製造失調的風險。你的心智引擎可以持續運作順暢。
錯誤共識效應
另一種我們無意識中用來讓自己好過的簡單假設是:其他人的想法和感覺跟我一樣。對其他人來說,要了解你的想法或感覺是很困難的事。他們必須從你的話語和行為找出線索,仔細推敲每句話、每個動作,以及它們的來龍去脈。他們必須嘗試從你的角度思考,而不是沿用自己的觀點。這要費很大的工夫才能做對。但是,費工夫是懶得多想的人最不想做的事。
這種相信其他人與自己有同樣感覺的傾向,心理學家稱之為錯誤共識效應(false-consensus effect),這樣的例子在你我周遭俯拾皆是。你是否曾經納悶,為何少數極端的政治團體成員總是表現得好像他們是在為「全體國民」發聲?那是因為他們真的如此相信,他們假定其他人對於國家應如何運作的看法跟他們一致,又不願意花錢進行可能會告訴他們相反事實的民意調查。
害羞的人會高估害羞的普遍程度。易於陷入沮喪、凡事抱持樂觀態度,或者即使在涼爽天氣也會汗流浹背的人,會認為其他大部分的人也是如此。從宗教觀點到喜愛的冰淇淋口味,談到每件事,一般人都會認定,你看待事情的方式跟他們一樣。因為,你有什麼理由不一樣?
我們也有一種傾向,認為自己的壞習慣和缺點是普世皆然;也就是說,擁有這些壞習慣和缺點事實上是人之常情。比方說,容易發怒、逃漏稅或婚姻出軌,或是抽菸、飲酒、吸毒的人,會高估其他人同樣屈服於這些誘惑的頻率。天下烏鴉一般黑,我們這麼想。我不是特例。
但是,說到美德,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回事了。每個人都傾向於相信自己比其他人擁有更好的價值觀,而且通常比其他人更誠實、善良和能幹。心理學家將這種假設稱為錯誤的獨特性(false uniqueness)。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及《創意黏力學》(Made to Stick)作者契普.希斯(Chip Heath)的研究,為這種傾向提出了絕佳範例。他的研究顯示,大多數人會把內在激勵因素,例如技能發展,列為職業生涯中的最高順位;卻相信其他人主要關心的是外在動機,例如薪資。換言之,說到我們的工作,我們相信自己的價值觀比同事的價值觀更為崇高與真實。
幸運的是,儘管我們的內建機制讓我們根據充斥成見的第一印象,驟然做出草率的結論,我們同樣擁有修正這些印象的能力──只要結果值得我們大費周章的話。
※ 本文摘自《沒人懂你怎麼辦?》,原篇名為〈觀察你的人懶得多想,你也是〉,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