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bossfight

比熱衰竭還嚴重!不是只有在太陽下才會中暑

文/林貞岑、曾慧雯等

熱昏厥、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名詞,都屬於熱傷害。如果長時間處在高溫環境,卻沒有補充足夠的水分和鹽分,很可能會造成脫水、電解質不平衡、散熱困難、器官受損而出現各種熱症候群。有正確認知,才不會錯失急救良機。

熱昏厥

在各種熱傷害中,熱昏厥算是輕症,例如學生站在操場聽訓一段時間後昏倒,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內科教授朱柏齡指出,這種熱昏厥是因為人體對熱的環境不適應,使得皮膚血管擴張而大量流汗(幫助散熱),血液會在體內重新分配,因為大量的血液跑到皮膚等周邊血管幫助散熱,導致腦部血流量暫時不足,而發生暫時昏厥。

對策:熱昏厥通常體溫不會明顯升高,只要趕緊將患者抬到蔭涼處保持平躺,很快患者就會醒過來。

熱痙攣

熱痙攣也算輕症,當運動量過大、流汗多、水分及電解質流失,導致血中鈉、鉀離子濃度相對偏低,肌肉會收縮,引發疼痛、抽筋或顫抖,較常發生在小腿後方的肌肉和腹部的肌肉群,也可能發生在其他劇烈運動的肌肉群,且連續發作。

對策:建議不要在高溫環境下從事太過激烈的運動,運動時間也不宜過長,朱柏齡提醒。而熱衰竭和中暑,常常被錯誤看待,尤其中暑的嚴重性往往被輕忽,危急性命。

熱衰竭

從字面上看熱衰竭(heat exhaustion)似乎很嚴重,其實是指身體對過熱的反應,長時間曝露在高溫環境中,導致體內鹽分與水分流失。

人類是恆溫動物,當外在環境溫度很高導致體溫升高時,大腦下視丘的體溫中樞會發出指令,要皮膚血液循環增加,心臟打出去的血液輸出量也要跟著增加,如果血液容積不足,體內的血液會重新分配,使內臟器官血液循環減少,讓皮膚血液循環增加協助排汗,把體內的熱帶出去。

當內臟血液不足時,會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當腦部缺血時就會頭暈、頭痛、臉色蒼白,當腸胃的血液不足時就會出現噁心、嘔吐、吃不下。不過熱衰竭時通常體溫正常或微燒(核心體溫不會超過攝氏四十度),「熱衰竭患者通常不會致死,除非不治療,惡化到中暑時才可能導致死亡,」朱柏齡說。

此時如果沒能及時降溫,核心體溫(耳溫、腋溫再加攝氏一度)超過攝氏四十度,加上中樞神經系統異常,如神智錯亂、口齒不清、有幻覺、躁動、抽搐、甚至昏迷,則演變成中暑(heat stroke,或譯成熱中風),這時病人就會發生輕重程度不等的多重器官衰竭,像是肝、腎、心臟衰竭、急性呼吸窘迫、橫紋肌溶解症、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對策:趕緊將患者移到蔭涼或有空調處躺下休息,鬆脫衣物,並稍微抬高雙腳,補充水分或運動飲料。

中暑

「中暑是熱急症中最嚴重的,據國外文獻報導,運動型中暑死亡率五~一○%,是否死亡和身體高溫的程度以及維持高溫的時間、是否有瀰漫性血管內凝血或急性呼吸窘迫有關,」朱柏齡提高語氣強調,中暑病人發生 DIC,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熱破壞血管內皮細胞所致,如果嚴重,身體會大量出血,如流鼻血、吐血、呼吸道出血、內臟出血、解血便、皮下大塊瘀青或皮下有出血點、打針或抽血的針孔無法止血等,死亡率極高。

不是只有在太陽下才會中暑

中暑會奪命,有些人即使被救回來,也會因為腦子被燒壞而出現後遺症。當腦部或各器官在高溫的時間愈久,全身細胞及器官更易被熱燒壞,有些器官功能很難回復,「曾有患者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後遺症,」朱柏齡指出,一位患者中暑送急診住院兩星期後,因為體內高溫使得小腦功能受損,走路不穩、寫字歪七扭八,甚至有患者的認知功能也嚴重減退。

很多研究發現,待在高溫環境愈久、運動量愈大、需要愈多水分協助排汗降溫,這種「運動型中暑」好發於年輕人;但即使沒有劇烈運動,當熱浪來襲,待在悶熱不透風的屋內、車內也可能出現「傳統型中暑」,因為熱排不出去而活活熱死,好發於老年人、小孩、心肺功能差、慢性疾病患者。

朱柏齡解釋,熱的來源除了外在環境,人體本身也會產熱,研究發現,每產生一○○○卡的熱量需要一.七毫升的汗水來排熱,如果打一小時籃球,體內約產熱三五○卡,需補充五百九十五毫升的水分,把熱帶出體外,若加上高溫及日曬由環境吸熱,須補充的水分更多;如果待在家裡什麼也沒做,一小時仍會產熱七○卡,所以仍要記得補充水分。

對策:及早降溫、儘速送醫非常重要。平時量的耳溫、腋溫溫度比體內臟腑還低,除非量肛溫,才能準確得知體內核心溫度,所以幫中暑患者降溫過程量耳溫、腋溫時,記得要多加攝氏一度,只要一達到中暑標準立刻送急診。

喝水時要小口小口喝,不要一口氣喝太多,以免電解質不平衡(鈉離子急速被稀釋導致低血鈉症)、水溶性維生素(如B、C群)流失的問題。

此外,建議少喝利尿的飲料如咖啡、茶,以免加速身體脫水。

最後要提醒的是,如果因中暑送醫,出院後要視同大病初癒,七~十四天內應避免在高溫下活動,否則很容易再度中暑。

中暑可以刮痧嗎?

「如果只是輕度熱到,當然可以刮,」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內科主治醫師邱榮鵬說,出現頭暈、疲累、胸口悶、臉色不蒼白,可以刮痧讓自己舒服些,但要同步降溫,補充水分、多休息,且一刮出痧就須停止,不能拚命猛刮。同時觀察身體反應,萬一刮完後沒有比較神清氣爽、呼吸沒有平順、臉色蒼白、食欲不振、補充水分後皮膚表層涼涼的,體溫仍高,表示體內的熱散不出去,「這時可能是嚴重中暑了,要趕緊就醫。」

小心,這些人最容易中暑!

專家指出,以下這些人是中暑高危險群,如果一般人在熱的環境下兩個小時中暑,這十一種人可能半小時就中暑了。

  • 肥胖者。胖的人皮下脂肪厚,比較不容易散熱,此外,身體有大塊肌肉的人運動時,因為每單位時間產熱的量比一般人多,是中暑高危險群。
  • 劇烈運動超過體能可負荷者。因為運動會加速體內產生熱量,運動量愈大,產熱愈多,容易中暑。
  • 水分補充不夠,不利身體排汗。
  • 睡眠不足。排汗需要好的心肺功能,心臟輸出血液的量才夠,常熬夜或睡眠不足時,通常心肺功能較差,影響排汗。曾有個年輕人,平時跑全程馬拉松(四十二公里)沒問題,有一天跑十公里就突然倒地,緊急送醫診斷是中暑導致急性腎衰竭,原來他前幾天熬夜,睡眠不足導致。
  • 腹瀉。如果最近猛拉肚子,容易因流失過多水分導致身體缺水。
  • 使用抑制排汗的藥物。例如含抗組織胺的感冒藥,副作用會抑制副交感神經系統,而排汗需要靠副交感神經系統運作,一旦被抑制,會影響排汗功能;另外若使用精神科用藥鋰鹽或利尿劑,可大量排尿,身體易缺水。
  • 有慢性病或心肺功能不佳者。
  • 使用安非他命者。因為安非他命是交感神經興奮劑,可使心跳加快、身體大量產熱。
  • 有代謝疾病者。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的人,代謝率高,體內產熱也多。
  • 好勝心強、有強迫性格事事求勝者。參加運動競賽時為求勝而做超出體能的運動。
  • 先天汗腺不發達,不太會流汗者。

消暑首重「去濕」

體內濕氣重,讓人覺得睏倦、食欲不振、手腳冰冷、全身黏膩不舒服,中醫師連建廷認為,濕熱是夏季百病之源,因此,夏季養生應將「去濕」列為首要任務。為身體去濕,有幾個好辦法。

吃點辣的

一般人認為吃辣上火,夏天不適合吃,事實上,愈是濕熱的地區,愈可透過吃辣促進人體排汗,有助於逼散體內濕氣,讓人在悶熱環境中反而覺得涼爽舒適。此外,在酷暑難耐的環境中,人們大多沒有胃口,這時吃點辣食或加了香料的咖哩,可促進食欲、開胃下飯。

不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醫務長許中華也提醒,中醫觀點來看,辣食畢竟多屬熱性,適量食用就好。尤其身體已有發炎症狀,例如胃潰瘍、支氣管炎、痔瘡、高血壓患者,或體質本屬陰虛燥熱的人,應該避免吃辣。

常吃利濕食物

許中華指出,綠豆、蓮藕、白朮、薏仁、茯苓等中藥材,有利濕效果,對於排解夏季濕熱很有幫助。

除了烹煮蓮藕湯或綠豆薏仁等甜湯外,他自己的做法是,將利濕食材加進常吃的主食中,例如洗米時加入米量十分之一的綠豆和少許薏仁,泡軟後直接放進飯鍋煮,不但增加米飯口感,也為身體去濕。連建廷特別推崇吃嫩薑。他指出,嫩薑溫和,吃了不上火,利濕效果也好。

※ 本文摘自《跟著天氣養生》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