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graphicstock

許多批評無視事實,因為他們本來就只想批評

文/李南錫

定義

接受與自己信念一致的資訊,無視與自己信念不一致的資訊。也就是說,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犯下認知扭曲的現象。不管客觀上什麼是正確的,只堅守自己相信的,因此又稱為「我方偏見」(Myside Bias)。

掉進確認偏誤時,無視資訊是否為事實,只依據和自己的想法或信念是否一致,來評價與處理資訊的價值。因此就算別人再怎麼指責,支持自己信念的資訊只不過是胡說八道,或者與自己信念相反的資訊明白擺在眼前,還是難以從確認偏誤中脫身。

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系洛德(Charles Lord)教授,在一九七九年的研究中證實確認偏誤。研究團隊召募實驗參加者,主要是對犯罪處刑有主觀意見的人。

實驗將贊成死刑制度與反對死刑制度的參加者,分成人數相同的兩個組,讓他們閱讀兩份研究報告。一份是美國有死刑與沒有死刑制度的州的比較報告書,另一份是研究導入死刑制度之前與之後的比較報告書。研究團隊在參加者閱讀過兩份報告書後,請他們評價這些研究做得好不好、報告書寫得好不好,再以問卷調查他們是否改變了見解。事實上,這些研究報告書不是實際的報告,而是虛構的。

在洛德的研究中,要注意的重點不是參加者閱讀了兩份一樣的研究報告書,而是研究團隊示意他們,兩份報告書中,有一份顯示死刑制度有效果,另外一份則否,之後兩份報告書就對參加者產生不同影響。

換句話說,參加者是根據自己對刑罰的主觀意見,來評價研究報告書。與自己主張相符的資訊,很輕易就讓它過關,對相反的資訊則採取極高的判斷標準,試圖找出問題點。

結果,即使是同一份報告書,當研究團隊說它是死刑制度有效的報告書時,反對死刑論者便無視內容,而贊成死刑論者則更記得內容,而且愈仔細閱讀報告書,愈會以先入為主的觀念處理資訊,最終強化自己的態度。所以,確認偏誤和事實與否無關,它不是從資訊的差異中產生的,而是來自最初的信念差異。

美國心理學者蘇瑟蘭(Stuart Sutherland)與齊達(Thomas Kida)分析,美國遭受日本攻擊珍珠港而無力回擊,就是因為當時美國的司令官金梅爾(Husband E. Kimmel)的確認偏誤所造成的。當時,日本朝向珍珠港的兵力增加,並進行各種訓練,各處都呈現進攻的徵兆。但是金梅爾認為日本哪有膽子敢攻擊美國,無視那些徵兆,沒有做出任何防備。最後就如我們所知道的,美國承受了巨大損傷,在歷史上記下一筆。

世界上錯誤的假知識不會消失的理由,也是因為確認偏誤。舉例來說,雖然血型跟個性的關聯沒有任何科學證據,但人們會根據血型逐條列舉個性,就像重要的心理學理論一樣,說得頭頭是道。

對認為 B 型男人個性很差的人來說,即使親眼見到親切的 B 型男人也沒有用,會認為他是例外而排除,或是曲解為他只是偶然親切,最後還是會顯露本性。一邊閱讀血型心理學的書,一邊認為就是這樣,也是因為先入為主認為血型和個性有關聯,或是期待有關聯,而在這種心態下選擇書的讀者,因為確認偏誤的作用,所以能在書中輕易發現符合自己信念的證據。

另一個例子是所謂的「滿月效應」(Lunar Effect)。滿月效應會將特定事件與滿月進行連結。例如,相信滿月的夜晚會事故頻發的人,在滿月當天只注意發生的事故,無視其他期間發生的事故,同時更鞏固滿月與事故有密切關係的想法。這種信念會讓人反覆蒐集相關的資訊——滿月時人們的情緒會產生變化、滿月升起時狼人會出現、月光會讓注意力渙散等等。雖然是難以確知是否為事實,或是難以連結在一起的事情,但對有先入觀念的人來說,看起來都像寶庫一樣,能夠證明自己的信念確實無誤。

產生確認偏誤的根本原因,是人類的認知特性。人類無法同時處理各種資訊,在認知上有局限,無法總是綜合處理全部資訊,所以會在有限的認知容量內,執著於容易處理的資訊片段。然後根據自己既有的習慣,不假思索地處理資訊片段,因此會注意和自己的主見、信念、假設等,沒有衝突的資訊。結果,人們因為確認偏誤的關係,「以穩固的相信產生穩固的事實」,而不是因為看到穩固的事實,而產生穩固的相信。

參考項目

  • 過度自信謬誤:高估自己的能力、狀態、控制力、事情的範圍、成果等。
  • 一廂情願偏誤:沒有具體的根據,只是因為喜歡肯定的結論,所以按照自己相信的肯定結論進行思考。
  • 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周遭的人預言或期待行為者如何行動,對行為者造成影響,結果做出預期般的行動。又稱為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羅森塔爾效應(Rosenthal Effect)、自我預言。確認偏誤是蒐集能強化自己信念的資訊,並相信自己的信念就是現實;自我應驗預言是以自己的信念為基礎,結果造就了現實,兩者是不同的概念。

※ 本文摘自《為什麼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原篇名為〈確認偏誤〉,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