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需要蝙蝠俠,是因為我們需要生活在一個「不需要蝙蝠俠」的城市
文/臥斧
「我相信高譚市。」
一九九九年,由傑夫.洛布編劇,提姆.賽爾作畫的《漫長的萬聖節》,一身西裝,隱在影裡的布魯斯.韋恩,陰鬱地用這句話拉開故事序幕。我知道,高譚市是韋恩居住的城市、韋恩的另一個身分是蝙蝠俠──但這些事情,我是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知道的呢?
我不確定。
當然,我可以明確地說出自己真正與蝙蝠俠在哪一部作品中初遇,但事實上,從一九三九年首度登場迄今將近八十年間,蝙蝠俠已經跳脫原有文本限制,成為文化當中的一個象徵,就算沒看過任何相關作品,對這個角色可能也都略知一二。我第一部完整看完的蝙蝠俠作品是提姆.波頓一九八九年的電影,但我很確定,在這部電影之前,我已經在許多不同時刻不同情況下得知關於他的零碎資訊,拼湊出大概印象。
九○年代後續推出的蝙蝠俠電影,我每一部都看了。
就算對蝙蝠俠還不夠了解,單從電影劇情而言,這系列電影明顯越拍越糟,在第四集全然崩壞。幸好,網路的日漸普及與亞馬遜網路書店的出現,開始提供非都會區居民如我更方便的資訊來源與購書管道,我也因為自己生活圈的遷移,終於有機會實地拜訪當時隱在台北街巷裡的歐美漫畫專門店「Banana」。
在「Banana」,我買到了當時剛出版不久的精裝版《蝙蝠俠:黑白世界》(Batman: Black White)。
《蝙蝠俠:黑白世界》讓我大開眼界。這本合集邀集數十位知名漫畫編劇及繪者合作,共有十幾篇不同編繪組合創作的短篇故事,還有名家繪師繪製的單幅畫作。參與這部作品的創作者包括尼爾.蓋曼、泰德.麥基弗、賽門.畢斯里、艾力克斯.羅斯,以及神級繪者墨比斯和日本名家大友克洋。在他們的筆下,蝙蝠俠呈現了多種截然不同的樣貌:沉默的暴力英雄、弱勢族群的聖誕老人、比罪犯更瘋狂的附魔者,或者是獨坐在高樓牆角的孤獨男子。
自此之後,我開始大量閱讀蝙蝠俠相關作品。
除了漫長的「正史」之外,我讀了許多不同的獨立作品,同時也回頭看了一九三九年原初的連載,這個從許多通俗文化當中汲取養分生成的角色在不同創作者筆下呈現的不同面向,每回都讓我十分驚豔。我可以接受蝙蝠俠是個冷酷殘暴的罪犯剋星,也不排斥他有時俗豔搞笑;我有一個自己「理想」的蝙蝠俠形象,但總也好奇:為什麼在近八十幾年間的許多創作者們,會用如此不同的角度去塑造蝙蝠俠?而超過半世紀的讀者與觀眾,又是怎麼看待這個角色的?
《黑暗騎士崛起:蝙蝠俠全史與席捲全世界的宅文化》解答了這個困惑。
這本書的原文書名極有意思。蝙蝠俠有許多綽號,其中之一叫「披風十字軍」(Caped Crusader),指出他是一個「穿著披風如十字軍一樣為理念而戰」的角色,原文書名叫「披風聖戰」用的自然是這個典故;但從副標題及內容來看,除了討論蝙蝠俠之外,「宅文化」同樣是本書的重點──原來四散各處、年齡層偏低的漫畫讀者,在年齡漸長、蝙蝠俠開始進入影視媒體,加上網路科技的興起之後,開始凝聚成一股無法忽視的力量。由此視之,蝙蝠俠的粉絲們,也是一群穿著披風斗蓬、面目不甚清楚但行動力道十足的「聖戰」參與者。
作者格倫.威爾登非常明白這個道理。
橫跨創作藝術及商業流行領域的漫畫而言,閱聽者原來對作品的解讀及喜好雖然來自創作者的想法,但也會反過來影響創作者的後續嘗試及選材;想要依此梳理作品在時間長流當中產生的種種變化,蝙蝠俠或許是個最合適的研究對象──這個角色與脫胎自神話典故的超人截然不同,原初就由各種流行文化元素凝聚而成,而在長時間的演變過程當中,又因各種不同的因素產生質變。
這些改變與流行文化產生對話、相互影響。
從某個層面來說,這本書有系統地整理了蝙蝠俠一角在七十多年間各階段的變化,同時探討了導致變化的原因以及變化之後產生的反應;從第二個層面來說,這本書可以視為美國商業漫畫在這四分之三世紀當中的轉變紀錄,包括影視改編、玩具授權,以及強大到近乎暴力的行銷手段對漫畫創作的干預;從第三個層面來說,這本書仔細地觀察到閱聽大眾面對不同型式創作時出現的反應、通訊科技進步之後產生的連結,以及因為連結而產生的力量──由此甚至可以看出第四個層面,亦即原意在分享資訊的網路技術快速發展之後,如何回頭影響資訊創造的生態。
在《漫長的萬聖節》漫畫開場韋恩說的那句話:「我相信高譚市。」源自他對城市終會擁有秩序的信念。
這個信念,也正是蝙蝠俠持續奮鬥的原因──二○○五到二○一二年間,克里斯多夫.諾蘭執導的三部蝙蝠俠電影,精準地掌握了這個主題,讓這個角色重新在大銀幕站穩腳步。威爾登認為:「蝙蝠俠這位超級英雄的特長,正在於他的『連結性』:能與各式各樣的事物產生連結的能力。」但事實上,身為沒有任何超能力但一直深受超級英雄粉絲熱愛的原因,在於蝙蝠俠偏執地維護關於正義與秩序的信念。這樣的偏執一如所有阿宅對自身熱衷目標的狂熱,使阿宅們與蝙蝠俠產生深度共鳴;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蝙蝠俠的信念,也代表著普羅大眾對現實社會的裡層渴望:我們需要蝙蝠俠,是因為我們需要生活在一個「不需要蝙蝠俠」的城市。
漫畫承載了如此想像、蝙蝠俠背負了如此期望,而威爾登在本書裡詳實幽默地剖析了這些。
我相信蝙蝠俠。希望你也一樣。
※ 本文摘自《黑暗騎士崛起》,原篇名為〈我相信蝙蝠俠──關於《超級英雄是這樣煉成的:蝙蝠俠崛起與進擊的宅文化》〉,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