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不輕易表達關心,其實是因為害怕⋯⋯

文/金亨根

先靠近對方代表確認自己會被對方接受,並且會得到愛。

如果先入為主地認為對方不會接受自己,那又怎麼能先靠近對方呢?懷抱著可能會被拒絕的恐懼靠近,就等於是在槍林彈雨的戰場攤開雙手走路一樣。

被拒絕的恐懼與自尊與這個問題有直接相關。也有為了守住自尊而乾脆選擇自殺的人。猶如日本武士的切腹、被賄賂案件牽連而接受內部監察的高層公務員,他們會選擇用自殺這種極端的最後手段,來保護崩壞的自尊。

懷抱著可能會被拒絕的恐懼靠近別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為了建立關係而累積信任

如果想要靠近某個人,必須要先對那個人累積基本的信任。那麼信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透過第一次建立關係的養育者,我們開始學習對別人的信任。如果沒有辦法先去靠近對方,那麼尤其需要觀察一下當事人跟母親的關係。如果甚少或者幾乎沒有從母親得到安慰或者支持的經驗,就不會期待對方接受自己。更進一步地說,並不會期望自己能透過人際關係獲得安慰或幸福。

依照約翰.鮑比的依附理論,這種人被歸類於「逃避/忽視型依附」。依附表示對於養育者或特別的社會對象形成親密的情緒關係。出生時與父母形成的依附關係,會變成影響日後人際關係品質的關鍵性因素。

雖然殷切地想要靠近對方但卻做不到的人,在小時候因為沒能與父母形成正常的依附關係,所以才會無意識地對別人產生抗拒的感覺。

所謂無意識地抗拒,特別是指三歲到七歲之間,無法與父母形成安定的依附關係,不安定的逃避經驗被定型,所以不自覺地逃避而不是靠近,先一步吐出冷漠的話語,表現出與想要好好相處的心情完全相反的行為。

「逃避型依附」源自於小時候與父母的眼神接觸或者情感交流失敗,溝通被拒絕的經驗。心裡想要靠近,但外在表現出來的行為是逃避的關係模式。

我們假設,有些孩子想要向母親表現出自己很勤奮的樣子,所以把母親叫醒,然後對她說:「媽媽,我今天六點就起來了。」母親在還沒睡醒的狀態下睜開眼睛說:「你怎麼這麼早就起來,不讓媽媽睡,趕快回去睡!」如果母親是用這種方式應對,孩子會怎麼做呢?

逃避型的人用逃避的方式與他人建立關係

期待被肯定與讚美的孩子,在被拒絕後會經驗到挫折,沒有從媽媽得到如安撫等情緒上的回應,持續體驗挫折的感覺。孩子為了與父母建立關係,會依照父母的回應模式建立依附型態。就如同為了與聽覺障礙的人生活而去學習手語一樣,為了與逃避型父母生活,也只能變成逃避型模式。

逃避型的父母在孩子忽視與逃避自己的情感時會感到舒適。相對地,孩子想要說出自己的感受,或者孩子希望父母瞭解自己的心情時,就會感到不愉快,甚至會發火。越是反覆體驗到父母在生氣的孩子,就會習慣於逃避與拒絕的環境。那是因為無論如何都要配合照顧並養育自己的父母,才能存活的內在信念所致。

變成大人之後也是這樣過生活的話,會幸福嗎?不會幸福的。人類固有的「真實自我」是透過互相交流,透過彼此應對而感到幸福。這裡所謂的真實自我,是過自己想要的人生,有著尊重自己,同時也能與整體融合協調在一起的自我。

逃避型的人有想要靠近對方的心情,但身體已經熟悉了逃避模式,所以會自動地與別人漸行漸遠。換句話說,就算有想要靠近的心情,但會認為「我幹嘛要先靠近呢?反正關係又不能變得更好。」或者「我主動靠近,但如果被拒絕的話怎麼辦呢?等對方主動靠近才安全。」所以不會主動先靠近對方。

結果是,這樣的人會受困於沒來由的寂寞與空虛感,並在與別人的關係中感到不舒適。

逃避型的人是透過逃避的方式與人建立關係。

這種人的內心裡深植著「不能接受別人是重要個體」的逃避內在運作模式,因此常感受到僅能透過這種逃避方式與人建立關係的悲傷。

這種類型的人會想:「這種人又能給我什麼協助呢?」「那些人又怎麼會懂我的心情呢?」他們並不知道被理解或者被安慰是什麼樣的感覺。甚至無法接受別人的同理心,表現出拒絕或忽視的態度。

在諮商的過程中,我也常常遇見這種類型的人。因為財產問題而離婚的四十多歲男性哲浩先生就屬於這種例子。某次在傾聽哲浩先生描述事情的過程中,我說了:「你心裡真的覺得很難過吧。」這時哲浩先生竟然說:「也沒什麼關係啦。人生不就是這樣嗎?」忽視了我表達的同理心。他因為心裡覺得痛苦而跑來諮商,但卻沒有辦法接受別人表達對自己的理解。

因為討厭的情感而無法靠近別人

還有另一種無法先靠近對方的理由,是有一種沒有被化解的「討厭」的情感。

如前面提及,小孩會透過第一個依附對象,亦即從逃避型父母體驗到反覆的拒絕與挫折,因而在沒有選擇的情形下變成逃避型的人。在這個過程中,小孩對於拒絕自己的父母,產生了厭惡感。

但一般來說,我們無法對自己的第一個依附對象,也就是父母親表現出厭惡。因此將這份情感融入日常生活,並默默地發散到周遭人身上。亦即,與其將憤怒明顯地表現出來,反而會採取對周遭的人若即若離,或者不主動靠近的方式表達憤怒。

纏繞在內心深處的討厭情感,讓自己拒絕別人,也覺得別人一定會討厭並拒絕自己。越是不想承認的感受,越會強烈地投射在別人身上,討厭的情感也是如此。這類情感被極大化後,就會呈現「恐人症」的症狀。

恐人症是一個人覺得自己會被批判與攻擊的恐懼表現。這不是針對別人對自己的攻擊所呈現的自然反應,而是內心的強烈攻擊性與討厭的情感,在透過與別人交流時以不自然的方式呈現出來的現象。

到底要怎麼克服恐人症呢?

只要能真實地愛自己並包容自己,就可以從會被攻擊的恐懼中釋放自己。每個人都用屬於自己的一扇窗去看外在的世界。如果用對方一定會拒絕我的想法去看別人,那麼別人就真的會拒絕我。相反地,若覺得對方會接受我時,對方就會願意靠近並接受我。

現在是否覺得對方會拒絕我呢?自己是不是可以先靠近對方一點呢?讓我們以這種想法往正面的方向前進,改變自己內心的那扇窗。

要先靠近才能改變關係

先靠近對方畢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轉變內心的那扇窗,即想要轉變透過與父母的關係形成的內在行為模式,是需要勇氣與挑戰的。就好像要放下直到現在為止的生存戰略,要前往從來沒去過的叢林探險一樣,必須能直接面對與忍受恐懼和陌生的狀況。

對於逃避型的人來說,與別人變得親近,是最為陌生並會令他們感到恐懼的狀況。但是若能接受這種痛苦與不安的感覺,既有的內在行為模式才會以漸進方式開始轉變。

※ 本文摘自《為什麼覺得自己不夠好?》,原篇名為〈我為什麼不能先靠近對方〉,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