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熱愛跑步,一定要學會善用這項絕佳工具!
文/徐國峰
我從小就喜歡研究,對物理化學都很有興趣,因此大學選了化學工程學系。在這個系裡既可以研究物理,也可以做許多有趣的化學實驗,同時還有機會學習工程數學,非常有趣,這些知識使我更加認識外在世界的運作原理。雖然有趣,但「認識」外部世界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除了像背單字一樣,要先把基本的元素與物理原則記下來之外,也需要具備邏輯思考能力並透過許多實驗器材的輔助才能進行研究。
接觸了耐力運動之後,發現人的身體也是一個既複雜又精密的微觀世界。運動力學其實就是物理;運動生理學其實就是身體裡面的化學;分析數據時也需要許多數學的演算法。在研究運動科學時,我除了是研究者,也同時是被研究的對象。而且透過研究與訓練,我的身體竟能愈來愈強(愈跑愈快),快到超乎過去自己的想像,全程馬拉松的成績從4小時進步到2小時43分。因此,我逐漸被這個內在的世界的微妙變化深深吸引,二○一○年退伍後就此一頭栽入運動科學的研究。
在投入研究的過程中,我總是想起希臘戴爾菲神殿上刻著的一句話:「認識你自己」。這些年來透過游泳、鐵人三項與跑步訓練與研讀運動科學家的成果,我愈來愈認識自己的身體與心靈。但這樣的認識,僅限於抽像的自覺,很難具體描述身體的狀態和進步的程度,但現代的跑錶與各種線上服務已經可以量化各種身體狀況的指標。
老子說:「自知者明,自勝者強」(《老子》第三十三章),我認為任何人想在某個領域不斷突破,要先有強烈且深刻的自知之明,才有可能勝過自己,能一再「自勝」之人才是真正的強者。我這裡所謂的強者,並非只局限於一再追求最佳成績與突破紀錄的菁英跑者,而是泛指「不斷鍛鍊身心」的鬥士(fighter)!
在學習跑步科學的過程中,我總是不斷想起美國當代神學家萊茵霍爾德•尼布爾(Reinhold Viebuhr)曾說過的一段話:「神啊!賜給我平靜,讓我能接受自己無法改變的事物!賜給我勇氣,讓我能改變自己可以改變的事物!並賜予我智慧,讓我可以區別這兩者。」平靜與勇氣都是「自勝」的元素,它們跟體能無關,而是心的兩種運動特性。
訓練是為了變得比之前的自己更強,這需要挑戰自己的勇氣。這種奮力向前的決心,在不斷追求經濟成長的文化裡我們都很容易學到,但平靜地分析、檢討與接納自己的程序卻常被跑者所忽略。在專業跑者的訓練過程中,這種冷靜的分析工作是由教練負責,而且這樣的人還同時需要具備知識與裝備,前者得花時間累積,後者(在過去)則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
大部分愛好跑步的跑者不見得都請得起教練,但現代逐漸普及的穿戴裝置正可以扮演輔助的角色,我認為它即是一種幫助跑者們認識自己的工具。就像學習使用電腦這項工具一樣,活在這個時代你很難不接觸到電腦,而跑錶就像電腦一樣,是一種提升效率的工具。我相信跑步相關的穿戴裝置也會愈來愈方便與普及化,所以如果你也愛跑步,一定要學會善用這項絕佳的工具,因為唯有在深刻地認識自己的優缺點之後,才能確認接下來該往哪個方向邁進。
這幾年有機會在各地擔任教練,接觸到不少強烈渴望變強或在比賽中突破成績的跑者。他們花了很多時間訓練,也花了錢買多功能跑錶,但我卻發現大部分買錶的跑者都只會在訓練後看里程數、平均配速或心率等數字,反而不太了解「數字背後的意義」;當我看到能提升訓練效率的寶物就在他們身上,卻不知如何利用,覺得十分可惜。
大多是因為跑者的知識還跟不上,所以當他們買了錶回去後,錶上太多無法理解的數據反而變成他們的心理負擔,但其實這些數據不只能讓訓練變得更有效率,也能避免受傷和增加訓練的趣味性。
近幾年來,每次在課堂中或臉書上講解完各項功能與使用方式後,都會收到許多跑者因此打破個人最佳紀錄的感謝信,讓我覺得這些關於工具的分享,真的能幫助到其他跑步同好,所以才興起把這些知識整理成一本書的念頭。
但事情沒有我想像的那麼簡單,並非運動專科出身的我,原本只懂皮毛,開始深入血肉後,才知道背後的知識體系超乎自己的想像。而且還有許多新的數據根本沒人測試過,因此我們必須自己花時間累積數據,才能開始分析與歸納。
在這段時間,感謝茗傑和譽寅的協助,沒有他們幫忙蒐集數據與提供意見,這本書就無法順利完成。不管是軟體還是硬體都只是工具,工具永遠只是輔助,跑者本身才是主體。不要陷入數據之中,對數值高低太過執著,數據永遠只是協助我們分析與認識自己的參考。訓練是一門藝術,沒有標準可言,就像雕刻家在打造藝術品時可以用直尺和圓規,但藝術品的價值絕對跟尺規的優劣無關,而跟創作者的能力有關。身為跑者的你,既是創作者也是藝術品,現在工具的使用方式已經寫在這邊,用或不用都沒關係,因為它只是工具,你才是主角。
但我們必須認清「了解自己」是變強的必經過程,所以我希望你能透過這本書所提供的知識與工具,學會更深入地剖析自己的實力,進而變得更加強韌。
※ 本文摘自《跑者都該懂的跑步關鍵數據》,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