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我這樣對他,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

文/冀劍制

古人說:「希望別人怎麼對待自己,我們就應該先怎麼對待別人。」所以,當我們善待別人之後,我們就開始期待別人也善待我們。但如果對方不這麼做呢?

問題──
小王放假就會去找小玉,但小玉放假會去找朋友逛街,小王可以譴責小玉嗎?
哲學思考──
一次又一次,傷害情侶的事件上了新聞媒體,嫌犯一副毫不在意的樣子,警方押解途中,新聞記者追問,「你為什麼要傷害她?」嫌犯喃喃自語:「因為她該死!」

近年來,情侶間因為一方決定離開另一方,或甚至只是因為懷疑對方另結新歡而疏遠自己,由此不滿情緒引發的「懲罰性」攻擊行為愈來愈多。其中的原因除了上一篇談到的愛情忠誠觀之外,現代社會壓力較大、父母較寵子女、以及情緒管理出了問題也都是問題所在。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道德法則」被誤用的後果。因為,道德主要是設立來給每個人自我約束用的,但人們(無論是否有自我約束)卻將之拿來譴責或處罰別人。因此,當道德觀念愈是普及,就愈可能會發生這種類型的懲罰性攻擊。因為,道德法則被誤用之後,會讓人有更強的理由攻擊被自己宣判錯誤的一方。

自古傳下兩則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第一,「希望別人怎麼對待我們,我們就怎麼去對待別人。」第二,「不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們,我們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用文言文來表達,第二句話最常見,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第一句話也就是「己之所欲,施之於人。」這兩個法則合稱處事的「金銀律」。

這是原則,不是定律。在人性多變的環境裡,沒有任何法則是可以應用在所有情況的。死守任何處事法則都一定會在某些情況下破壞人際關係、得罪人、甚至犯下大錯。人際關係的運轉需要有一種時時變通的智慧來掌舵,才得以安全避開危險礁石的摩擦與碰撞。

只要稍微想想就可以發現,「自己喜歡的其實未必是別人喜歡的;而自己不喜歡的也未必是別人不喜歡的。」就連金銀律都會有例外,更何況是其他道德法則了。但是,作為基本處事原則,金銀律大體上是可以遵行的,因為,人性本質上是類似的。我們喜歡的、和不喜歡的,雖不必然和他人完全相同,但有很高的類似性。尤其剛認識新朋友的時候,當我們不了解一個人,就先用自己作為了解別人的模子,只要不要妄下定論、小心觀察、而且不考慮個人特殊嗜好,通常就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思路→雖然所有的道德規範在原本設定的時候都是好的,但是,實施之後就容易變調。變調的主因在於,「我們不僅自我要求,也要求別人。」

原本道德規範主要是讓每個人自我要求用的,但是,人們通常不甘心只有自己在做而別人不做,覺得這樣很吃虧。所以,扮演起道德督察,開始搜尋與譴責那些道德罪犯。

在情侶方面,金銀律的誤用也造成了許多不當的觀點:

「我對他這麼好,他也應該這樣對我。」

「我都沒有和其他異性來往,她也不應該再繼續交異性朋友。」

「我每天都打電話給她,但她卻很少打電話給我。」

諸如此類想法,來自於變調的金銀律(我怎麼對別人好,別人也應該怎麼對我)。一個自我要求的規範,變成要求別人的工具。而當別人沒有做到時,就會出現另一種更危險的想法:

「妳既然對我無情,就別怪我對妳不義。」

這種更加變調的金銀律(別人怎麼對我不好,我也可以這樣對他)看起來雖然和本尊很像,但本質上卻差十萬八千里。許多人將這類變調的金銀律當作正義的處世法則,以致產生許多「無怨無悔」的犯罪行為。這些人不見得是冷血,而是在觀念上,他們根本就認為這是正當的舉動,只不過外人不了解狀況而已。

當我們對別人好的時候,首先想想看,你也希望別人這樣對你嗎?有的時候,我們自以為是對的,卻只不過是錯誤的人性觀造成的,而這些行為卻會帶給他人困擾。舉例來說,我們都以為給別人過生日時,大聲唱著生日快樂歌,會帶給壽星莫大的喜悅。但其實未必。我曾經在一個課堂上詢問學生,「在過生日時,當別人高唱生日快樂歌,有誰感到很開心?」沒人!真的沒人舉手!有些人不太排斥,但多數人感到不安與尷尬,只希望趕快結束那段令人不安的時刻。但很奇怪,我們都以為別人很開心。我想,大概是因為大家都會在那種情況下裝出很開心、很感激的樣子吧!

當我們自以為對情人付出的時候,對方真的很高興嗎?如果不是,他自然也不會用一樣的方式來對你。就算對方喜歡,也不表示他「應該」用一樣的方式來對你。每個人有各自不同的個性、喜好、生活環境與條件、以及處事方式,這些都讓每一個人處在一個不同的處世局面。

當某人為了情侶而不跟其他異性來往的時候,他期待情侶也做一樣的事情。但是,現實上來說,這個人可能根本就沒什麼異性朋友,甚至毫無異性緣,做到這點自然很容易。但對方可能不是這樣。

有人不希望情人另結新歡,所以就用各種方法來防範,然後說,「我不去拈花惹草,你也不應該這麼做。」這些都不是真的金銀律,而是被誤用、錯用的金銀律。真正的金銀律是當我們不希望某些事情發生在我們身上時,就不要對別人做。但反過來並沒有要我們去禁止別人做這些事。當別人對我們做了不喜歡的事情時,依據古聖先賢,我們只能原諒,或是最多「不理他」(也就是孔子所說的「以直報怨」)。

事實上,多數人難以做到聖人之言。如果做不到,就乾脆別去想金銀律了。一個社會中,如果大家用金銀律「互相」約束,產生的後果很可能會比大家都不去想金銀律還更可怕。
小結──
如果你想和情侶實施互相約束的金銀律,那就先跟對方說好。「當我這樣對妳,妳是否願意也用相同的方式對我?」如果對方同意,那就彼此約束吧!如果對方不同意,那就自己也別做了,以免覺得自己吃虧還去找對方麻煩。

※ 本文摘自《這樣想沒錯但也不對的40件事》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