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緊急修復中⋯⋯」無法連上網讓你頓失安全感嗎?
文/張立人
蘋果公司創辦人之一的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曾說:「看電視的時候,人的大腦會停止工作;打開電腦的時候,大腦才開始運轉。」
不同於電視廣告的疲勞轟炸,使用電腦較有成就感,這正是網路讓人成癮的原因,而且網路的互動效果比較強,不僅讓大腦開始運轉,甚至停不下來。賈伯斯還說:「唯有瘋狂到認為自己能改變世界的人,才能改變世界。」網路發展至今,不僅已經改變世界,還讓人瘋狂。
網路,照亮二十一世紀虛擬世界的那把火
「網路成癮」一詞最早是由哥倫比亞大學的伊凡.郭德堡醫學博士(Ivan Goldberg, M.D.)於1995年所提出,他是一位精神科醫師兼臨床精神藥理學家,主要研究難治型情緒疾患的藥物。某一天,他在網路上半開玩笑地提出「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一詞,形容「過度沉迷網路而有失常行為」,結果聲名大噪。郭德堡研究精神藥物學多年,知道的人並不多,哪知道開了個小玩笑,全世界都認識他了。
他還順口說了一句名言:「就像火一樣,電腦和網路都是最好的僕人,卻也是最壞的主人。」火是文明的開端,沒有火就沒有文明,但火也可能燒傷人。而網路,正是照亮二十一世紀虛擬世界的那把火,為生活帶來突飛猛進的便利,卻也有副作用和傷害力。
1996 年,匹茲堡大學的臨床心理學教授金柏莉.楊博士(Kimberly Young)發表了全世界第一個網路成癮的學術案例:一名四十三歲的家庭主婦,發現網路聊天室既新鮮又刺激,每週六十個小時掛在線上,平均一天上網超過八小時,不只家務事不做,連情緒都變得不穩,反倒是一上網路聊天室就精神奕奕,離線後卻憂鬱、易怒,一連串的身心反應非常類似酒癮發作。
之後更多的研究發現,網路成癮是人機互動產生的心理依賴,屬於「行為成癮」;而我們過去所熟知的酒癮、煙癮則是「物質成癮」,是化學物質進入體內引發生理的反應,兩者不盡相同。非物質性的「行為成癮」,最典型的是賭癮。人在賭博時並沒有遭到物質入侵,麻將與撲克牌不會進入他們的身體,而是愛上了賭博的刺激感,漸漸有了成癮行為。
行為成癮──因心理快感和心理依賴而上癮
碰到喜愛的事物,每個人多少都會出現「習慣」或「沉迷」的傾向。例如沉迷於某齣電視劇、某項運動或遊戲,非常依戀某位明星……,本質上是追求欲望的滿足,擺脫無聊或痛苦,只求享受其中的愉悅感。當人學習到「做某件事可以離苦得樂」,便會持續做下去,而這確實也是人類成長的動力。
例如嬰兒餓了,就有喝奶的慾望,喝飽了感到舒服愉悅,這種滿足是生理性的;但嬰兒也喜歡吸奶嘴或手指,即使沒有實質的飽足感,卻會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跟滿足感。然而在某些情境下,這種追求愉悅的本能卻讓人毫無節制地陷溺,變成一定或必須這麼做才行,反而帶來痛苦的結果。例如有些孩子不只是有吸手指的習慣,而是吸到「上癮」,怎麼樣都戒不掉,吸到手指破皮流血,甚至得到蜂窩性組織炎不得不住院治療。
網路的世界豐富繽紛,本來就具有讓人容易沉迷的特質。愈來愈多人養成每天上網的「習慣」,有時候為了工作,有時候為了娛樂,有時候為了社交和休閒。當每天上網的時間愈來愈長,「習慣」、「沉迷」與「成癮」的界線如何區隔?「正常使用」和「病態使用」要如何分別?這是大家都很關心的話題。
金柏莉.楊博士是首位有系統研究「網路成癮」的學者,1996 年她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上發表文章,回顧了六百位重度網路成癮者案例,對網路成癮提出以下定義:
非本質性、強迫性的使用:上網程度遠超過特定目的或工作的需求,甚至只是為了想上網而上網。不能上網時會出現「戒斷」症狀,煩躁易怒,為了解除這份不安感,而繼續上網。
對活動或人際往來失去興趣:影響時間管理、健康、學業、職業、人際關係。
線上即時活動佔據了生活:整天都想著上網,上網的慾望愈來愈大,無法滿足,需要上網的時間愈來愈長。
無法控制使用:想戒而戒不掉,甚至對人說謊,隱瞞上癮的程度。
數位產品滿足內在慾望需求
傳播研究的學者曾經探索過,電視、廣播、報紙、雜誌等媒體,為何引人入勝?他們以「使用與滿足理論」(Uses and Gratification Theory)來解釋。閱聽人會使用某種媒體以滿足個人與內在的需求,譬如求知慾、打發時間、可以和人分享訊息等。數位產品具有同樣意義,而且功能更廣泛、更強大。
內容因素:即刻滿足慾望,不用延遲需要,非常令人著迷
美國心理學家大衛.格林飛德(David Greenfield)形容:「網路媒介是一種心理針筒,將內容(令人愉悅的遊戲、賭博、購物、性)打到我們的神經系統中。」而臉書、Google+、Twitter等介面,則讓上網者覺得自己隨時隨地和他人保持社會連結與認同、得到被讚許和被崇拜的肯定、享受到自戀的美好滋味。
格林飛德形容網路世界就好像「上帝之箱」(God in a box),再冷門的東西都可能找得到,再奇怪的想法都可以存在,甚至得到他人崇拜。只要連上數位產品,等於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資料庫、最齊全的大賣場最具聲光效果的遊樂園,幾乎所有疑惑都可獲得解答,絕大多數需求都可獲得立即滿足,不必求人,不必等待,壓力也立即獲得紓解。
然而選擇愈多,壓力愈大;選擇愈多,愈容易迷失。人的慾望若獲得適度滿足,會感到快樂,但過多慾望,未必是人真正需要的,就像網路滿足了很多慾望,卻不一定使人更幸福。
程序╱取得因素:時間感扭曲、不停地期待下去而產生心理慣性
體驗個人的權力、幻想、使用面具,都是令人著迷的,類似一套設計精緻的報償機制,具有不可預測性、新奇性,使用者不知道網友會寄來或分享哪些訊息,造成期待感,因此隨時隨地收信,甚至啟動了潛意識的層次──自動化反應、時間扭曲、解離反應。有研究指出80%網路使用者會「忘了時間」,不知不覺一下子就過了兩個小時,這就是時間感的扭曲。
另外,網路有低成本、快速取得、匿名、隱密等特性,使用者容易把「虛擬世界」看得比「現實世界」還重要,影響實際生活,也可能導致心理慣性的出現,妨礙了問題的覺察。更重要的網路特性是「沒有終點」,每個遊戲都沒有完結篇,每一齣戲劇都可無限延伸,到底何時可以停下來?網路裡的人生就這樣無限地延伸了,無法回頭。這叫做「蔡格尼效應」(Zeigarnik effect)──人總是對於未完成的工作有較多的動力,容易沉迷其中。
社交因素:拓展社交圈,彷彿被許多人簇擁的感覺使人耽溺其中
根據社會學的「社會資本理論」(social capital theory),我們從經營社會關係上得到許多好處,可以累積親情關係、朋友圈、認識的人三層社會資本。把時間花在臉書等社交網路上,同樣能夠經營這三種社會資本。
對於某些族群,網路可以幫助他們克服障礙,拓展社交圈,例如學習障礙、注意力不集中、自閉、社交焦慮、社交畏懼的患者,在現實生活中很難跟別人互動,但藉由網路則可以減輕緊張,建立社交關係。
※ 本文摘自《上網不上癮》,原篇名為〈科技成癮的原型──認識網路成癮〉,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