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噴嚏就是有人在想你?古人們紛紛深表同意
文/許暉
中國民間有「打噴嚏,有人想」的諺語。鮮為人知的是,這句諺語並非今天才發明出來,而是古已有之,而且古老的程度絕對超出今人的想像。
《詩經‧終風》是一首棄婦思念丈夫的詩篇,其中吟詠道:「寤言不寐,願言則嚏。」寤(ㄨˋ),睡醒;寤言,睡醒後自言自語,但卻無人回應;願,思念;願言,殷切思念的樣子。
鄭玄解釋說:「我其憂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則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遺語也。」鄭玄的意思是說:「寤言不寐」是指這位棄婦半夜醒來自言自語,然後再也睡不著了;「願言則嚏」是指這位棄婦心中揣想,我這麼想念你,你是不是也在想念我?如果你也想念我的話,那麼我就會打噴嚏。
可見至遲到春秋時期,打噴嚏就被古人認為是有人想念才會出現的生理現象,因此東漢時期的鄭玄才說「此古之遺語也」。孔穎達又如此解釋鄭玄的話:「稱『俗人云』者,以俗之所傳,有驗於事,可以取之。《左傳》每引『諺曰』,《詩》稱『人亦有言』,是古有用俗之驗。」孔穎達認為,人打噴嚏之所以會說「人道我」,是「有驗於事」,被過去很多事所驗證過的。
可不要覺得孔穎達是信口胡說,「有驗於事」於史有徵。《漢書‧藝文志》所載書目中有「嚏、耳鳴雜占十六卷」,李零先生在《蘭台萬卷》中說:「占嚏、占耳鳴,與占目瞤(眼跳)是一類。」「瞤(ㄕㄨㄣˋ)」即指眼皮跳動。東晉葛洪所著《西京雜記》載,西漢開國功臣樊噲向陸賈詢問:「自古人君皆云受命於天,云有瑞應,豈有是乎?」陸賈回答道:「有之。夫目瞤得酒食,燈火華得錢財,乾鵲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嘉。小既有徵,大亦宜然。」眼皮跳動會得酒食,燈燭結花會得錢財,喜鵲叫會來客人,蜘蛛聚集則百事順利。可見在古人看來,這些徵兆都是經過了驗證的。
不過,正如兩宋間學者馬永卿在所著雜記《嬾真子》中的感嘆:「然則嚏、耳鳴皆有吉凶,今則此術亡矣。」看來打噴嚏並不僅僅指被人想念,其中還有吉凶之分,因此古人才有占嚏之術,可惜的是此術早已失傳,令人徒喚奈何!
※ 本文摘自《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第四輯》,原篇名為〈「噴嚏」原來是被人想念〉,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