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pixabay

孟婆不止沒有在賣湯,人家根本不姓孟啊

文/許暉

中國民間傳說,人死後走上黃泉路,經過一座奈何橋後,有一位老婆婆在賣湯,這碗湯就叫做「孟婆湯」,喝了它可以忘卻前世所有的愛恨情仇。這碗湯如此之有名,以至於成為各種文藝作品中爭相吟詠的物件。可是,古代文獻中所記載的「孟婆」卻與這碗湯沒有一丁點兒關係。

最早的記載出自南朝宋人沈懷遠之手,他著有《南越志》一書,雖然早已散佚,但還有一些片段保存了下來。書中說:「颶母即孟婆,春夏間有暈如虹是,蓋颶神也。」這是中國古籍中最早的關於「颶風」的記載。南越地區俗稱颶風為「孟婆」。

人們都以為「孟婆」姓孟,其實大謬不然。清代大型類書《佩文韻府》載:「宋徽宗詞『孟婆好做些方便,吹個船兒倒轉』,蔣捷詞『春雨如絲,繡出花枝紅嫋,怎禁他孟婆合早』。按北齊李騊駼(ㄊㄠˊ ㄊㄨˊ)聘陳,問陸士秀曰:『江南有孟婆,是何神也?』士秀曰:『《山海經》:帝女遊於江,出入必以風雨自隨,以其帝女,故曰孟婆。』」

清人王弈清在《歷代詞話》卷八中也有「俗謂風曰孟婆」,「江南七八月間有大風……野人相傳以為孟婆發怒」的記載。之所以稱作「孟婆」,「孟」不是姓,古人排行以伯(孟)、仲、叔、季為序,天帝的女兒最大,因此用排行中的老大「孟」來稱呼。

由以上記載可知,「孟婆」乃是風神。明人「孟婆湯」的「孟婆」原來是風神朱鼎臣所作小說《南海觀音菩薩出身修行傳》第十三回〈妙善魂遊地府〉中寫道:「閻君與六曹俱在孟婆亭作別而去。」清人沈起鳳在《諧鐸》一書中描寫錦屏女子葉佩纕十六歲去世,埋在後園碧梧樹下,有青蟲千百攢集葉上,咬出了「冥中八景詩」,其三即《孟婆莊小飲》:「月夜魂歸玉佩搖,解來爐畔執香醪。可憐寒食瀟瀟雨,麥飯前頭帶淚澆。」無論是孟婆亭還是孟婆莊,還都沒有出現「孟婆湯」這一神奇的飲品,之所以以「孟婆」命名,大概是因為此地風大的緣故,恰好符合「孟婆」風神的身分。

直到晚清王有光所著《吳下諺聯》一書中才出現「孟婆湯」其名,作者寫道:「人死去第一處是孟婆莊,諸役卒押從牆外經過赴內案完結。生前功過,注入輪迴冊內,轉世投胎,仍從此莊行過。有老嫗留進,升階入室,皆朱欄石砌,畫棟雕樑,珠簾半卷,玉案中陳。嫗呼女孩,屏內步出三姝:孟姜、孟庸、孟戈,皆紅裙翠袖,妙常笄,金縷衣,低喚郎君,拂席令之坐。小鬟端茶,三姝纖指捧甌送至,手鐶丁丁然,香氣襲人,勢難袖手。才接杯便目眩神移,消渴殊甚,不覺一飲而盡。到底有渾泥一匙許,抬眼看時,嫗及三姝皆僵立骷髏,華屋雕牆,多變成荒郊,生前事一切不能記憶。一驚墮地,即是懵懂小孩矣。此茶即孟婆湯,一名泥渾湯,又名迷魂湯。」

按照王有光的描述,「孟婆」姓孟,無疑是孟姜、孟庸、孟戈三個女孩的母親,可見此時已經不解為何稱「孟婆」的來龍去脈了,因此才附會出一個「孟婆莊」,又把風神孟婆附會為莊主,以至於這個誤解一直流傳到了今天。

※ 本文摘自《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第四輯》,原篇名為〈「孟婆湯」的「孟婆」原來是風神〉,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