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真」的精神,凝視匠師的工藝與身影

極致進步、速度至上、效率唯一,本非壞事,但萬事萬物運行的不變法則是:過度追求導致失去平衡的隱憂與反思。當全世界盡以此為最高目標要求,人類生活的齒輪轉速只見日益加快,上緊發條、全力提升效能與功率,而與此截然不同的路線──緩慢與費時,無辜地被視為一種落後、應被取代。是的,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自動化帶來前所未有的便捷,人工智慧更是當今甚為火紅的議題,優劣對錯的價值難以輕易定論,然而在汲汲追逐的途中,時時回頭檢視初衷,也許更足以使成果貼近人類原初的理想。

在初衷的背後,最初的原形與起始,是先進浪潮下層層波蕩至幾不可見的遠方波紋,悠悠著,只待我們將目光遠望,便能欣賞那另一種生命力的湧動。幸運的是,人類往未知探索與開發時,一股回望人類不被機器代替的優勢、本質與生存方式亦徐徐而堅定地重新攫住眾人眼光,喚起也興起了慢速的美感與優雅。起初,人類憑藉雙手打造出世界的雛形,如今就讓我們再度重視這雙手的溫度與力道,真實觸碰生命情感。

談起赤手空拳的創造,那些在時代演進下漸趨失傳沒落的傳統匠師工夫,可謂撐起了一個頂真時代、展現了一種堅毅精神。當代流行的職人態度、百工樣貌,呈現著全神貫注、令人尊敬感佩的專業境界,而相對於多樣且全方位的角色功能,這些匠師縱身投入的技藝正代表了他的一生,一輩子只做一件事,不,是一輩子盡力全心全意做好一件事,正是匠師最令人動容的職業道德與品格。

一心一藝:巨匠的技與美7》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規劃出版,內容引介了國內知名傳統技術保存者及其技藝,兼具專業及感動人心的行文調性,企圖呼喚競逐奔波勞形於現代化下的你我,暫緩腳步,更換關切的焦點,平心回首這群從時代走來始終如一、以藝蘊載能量的匠師們親身示範的紮實人生姿態。「巨匠系列叢書」的出版立意良善可喜,待聚沙成塔後,影響力可想而知,衷心期待這些被視作老與舊的傳統技藝,在未來大眾持續的關注下,能從湮沒的危機轉入新起的契機。

書中共收錄十類技藝,介紹的匠師有十五位,分別為:泥作技術(林坤龍)、土水修造技術(莊水盛)、大木作技術(洪水連、黃平山、李福太、莊水營)、剪黏泥塑技術(沈清輝)、傳統石板屋建造技術(魯凱族禹招補、排灣族甘阿香)、細木作技術(游禮海、李建章)、哨角製作技術(魏幼謙)、製鼓技術(福鳴齋工藝社)、造船技術(魏西來)、王船製作技術(林良太),種類豐富且完備。內文除錄有匠師生平與習藝經過,使讀者得以藉此認識匠師藝所從來,也在建立讀者的初步認知後,進一步以淺白文字講解專業的施作技藝,讓即使未曾涉足相關領域的讀者也能窺得與理解各類專門技藝的梗概,此種循序漸進的行文脈絡與鋪排,大為提升易讀性與接受度。此外,本書也為讀者整理出匠師的師承表、重要紀事、採訪對話錄、匠師語錄並介紹匠師施作時慣用的工具,亦有助讀者掌握匠師的獨特性與代表性。

在專業、生動的內文中,綴以大量彩色照片成功達到加分效果,也使整本書更為立體鮮明;而精準的攝影完整捕捉住匠師專注於藝的神采,亦為讀者記錄了步驟分明的施作工序,體現一種真實的臨場感。各篇章的「作品賞析」以圖文搭配介紹匠師的代表作,詳盡解說欣賞的重點、角度及特色,十分巧妙地帶來一場傳統技藝的導覽。書中附錄的匠師作品參訪地圖與參訪景點資訊一覽表,詳細列明各匠師代表作及分布縣市,誠意十足,讀者可手持書本自行選擇參訪點,讓書籍從平面的文字轉化為具體行動的探訪,從紙本出發前往切實領略匠師精神意念的行旅。

「在那個年代,不愛念書或家中經濟欠佳的人就會去學工夫,因為有工夫就有飯吃,儘管每個司阜起頭的故事看似相去不遠,但那卻是臺灣當時的集體故事,那是個有技術就有飯吃的年代。」在當時嚴峻的時空背景考驗下,匠師們一身的極致工夫正是出於一番千錘及百鍊,也許這樣的傳統技藝追不上現代的科技效率,但這卻是一股再卓越的科技也無法替代的溫熱與真摯。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匠師的故事:

  1. 在傳統工藝中體現頂真的職人精神
  2. 在舊木料與廢五金堆中打滾的黑手玩家

延伸閱讀:

  1. 木藝師游禮海:雕琢生命智慧的工藝瑰寶
  2. 再訪老屋顏:前進離島、探訪職人,深度挖掘老台灣的生活印記與風華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