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人為什麼會崇拜自己看不懂的東西?索卡的惡作劇以及權威的失控循環
1996年,後現代文化研究期刊《社會文本》(Social Text)刊登了一篇文章:〈逾越邊境—朝向一個轉型的量子重力詮釋學〉。[1]這篇文章的名字很難懂,內容也沒有比較簡單。人文領域出現難懂的研究並不令人驚訝,令人驚訝的是,這篇文章的作者索卡(Alan Sokal,紐約大學的物理學家)後來公開表示他完全是亂寫的。
簡單地說,索卡發現自己常常看不懂人文領域的文章,也常常看不懂人文領域引用科學理論的方式。索卡懷疑那些人文領域的學者自己是否真的看得懂,於是安排了這個惡搞:他胡亂引用當代後現代主義者的文章段落,加上自己隨意選的一些科學公式,湊出一整篇文章。理論上,這篇文章註定要讓人看不懂,不過最後卻真的登上了期刊。這個學術醜聞,被稱為「索卡惡作劇」(Sokal’s Hoax)。
事後,索卡跟物理學家布瑞蒙(Jean Bricmont)合寫了一本書《知識的騙局》(Fashionable Nonsense),在書中,他們說明了索卡惡作劇的來龍去脈,並蒐集了更多人文學者胡亂使用科學公式的學術文章段落:「我們將以許多例子證明,如果作品看似無法理解,最好的理由就是它確實毫無意義」。
無法理解的公式讓你的論文更威
索卡和布瑞蒙的宣言很極端,但也說出了學術的部分現實:有些領域,有些人會故意把東西寫得難懂來偽裝深奧。
斯德哥爾摩大學的文化學者艾瑞森(Kimmo Eriksson )進一步印證這件事。他發明了一個論文大綱的修改方案,這個方案適用於大多數論文,並在一個實驗裡成功地提昇了大部分受試者(都是學界人士)對於論文的學術評價。艾瑞森的修改方案是在論文大綱裡恰當的地方加入以下這段話:
我們發展了一個數學模型來描述這些影響:
當然,不管是什麼論文大綱跟這句話搭起來,都令人無法理解,換句話說,艾瑞森做的,就是大綱版本的索卡惡作劇。在艾瑞森的實驗裡,只有一群人正確地給了修改方案更低的評價:數學系的人。[2]
對於上述現象,最直接的解釋或許是:受過數學訓練的人看得出來那行公式在鬼扯,所以給論文更低的評價,其他看不出來的人,則因為大綱裡出現了自己不懂的公式,高估了論文的價值。
索卡和艾瑞森的例子,不禁讓我們想問:為什麼人這麼容易把「難懂」誤判為「深奧」?
權威的失控循環
認知科學家史波伯(Dan Sperber)認為,這是一連串跟溝通和解讀有關的機制共同造成的。[3]
面對一段論述,人是如何判斷它有多可信呢?史波伯區分了兩種依據:
- 內容的理由:從論述的內容和自己的現有信念融貫的程度,來判斷論述的可信度。
- 來源的理由:從論述的來源在相關領域的可信度,來判斷論述的可信度。
人接受論述,可能是因為論述的內容跟他的認知沒有衝突,也可能是因為該論述來自可靠的來源,例如牙醫(口腔保健領域),或者從來沒騙過你的線民(地方犯罪領域)。當你藉由來源的理由相信了某論述,爾後該論述又被其他證據(有效的治療、新發現的凶器)進一步印證,這也會反過來強化該來源的權威。
上面這些案例,都假設眼前的論述可以理解。若我們面對難以理解的東西,會發生什麼事呢?
依照史波伯的分析,當一串資訊令人難以理解,有以下這些可能:
- 正面情況:這串資訊難懂,但這是必要的。它要傳達的東西很複雜,或者作者有言外之意,非得如此表達不可。
- 負面情況:這串資訊難懂,而且這不必要。它要表達的東西沒有複雜到值得用這種方式闡述,它也沒有什麼言外之意,它可能純粹來自爛文筆,或故弄玄虛。
假設眼前的資訊你每個字都看得懂,但湊起來完全無法理解,即使是這樣,你至少知道它會屬於「正面情況」或「負面情況」兩者之一。
然而,哪些線索可以協助你判斷?基於你看不懂,「內容的理由」無法幫上忙,因此,至少在我們討論的範圍內,你只剩下「來源的理由」可以用。
如果一串難懂的資訊來自網路上隨便一個你不認識的人,你點進他的臉書頁面,整面牆都是他分享各種臉書抽獎的動態,在這種情況下,你或許更有機會對他做出「負面判斷」,認為該留言不值得繼續考慮。
然而,如果這串難懂的資訊是來自有正面形象的人、知名學者,甚至某個古代哲學家呢?你大概會傾向於做出正面判斷:不是對方缺乏表達力或鬼扯,是我自己程度不夠看不懂。
以下就是有趣的地方了。你因為對方的權威(在相關議題上值得信任的程度)而在尚未理解的情況下判斷他的發言有價值,你的這個正面判斷,根據先前的分析,也會反過來強化對方的權威。
上面這個機制看起來很合理,但是你可以想像它在社群中重複一次又一次的結果:人可以僅僅依靠自己的名氣跟難懂的發言,逐漸增加權威程度。史波伯把這種現象稱為「權威的失控循環」。
把難懂當深奧的背景因素
人可以因為難懂的表達成為一方權威,這聽起來已經夠扯了,不過史波伯認為,學術界實際的情況還要更糟,因為有其他「催化因素」:
- 在社群裡,承認自己看不懂是件丟臉的事情,因此正面判斷成為阻力最小的選項。
- 當權威的發言晦澀難懂,有時候,研究「這位大大到底在說些什麼有價值的事情?」會成為社群任務。當你選擇負面判斷,幾乎等於主張社群的努力沒有價值:「在座的各位都是笨蛋」,同時,你也可能失去一些參加研討會、發表文章、升等的機會。
- 當權威的信任度越高,做出負面判斷的代價也越大,你可能因此被認為缺乏智性能力。
人為什麼會崇拜自己看不懂的東西?史波伯從溝通機制和社群因素給了一串可能的說明。你不見得同意他的看法,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即使你不同意,至少你看得懂他在講些什麼。
※感謝賴天恆推薦我去讀史波伯的有趣文章,也感謝參加「糕講堂:人為什麼會不合理地高估經典」的所有人,你們的支持催生了這篇報導。
N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