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舉手】好好說再見,好好陪自己,再好好開始──《轉變之書》
Photo Credit: Unsplash

【讀者舉手】好好說再見,好好陪自己,再好好開始──《轉變之書》

文/YLC

從新鮮人到社會人,這段時光,經歷了不少放下與空白、停滯,然後往前奔跑⋯⋯,迷惘的時刻,想起這本特別能陪伴我的書:《轉變之書》。

這本書有點年紀了,2013年由早安財經出版,(早安財經真是出了不少好書,有種慧眼獨具的感覺?),國外則是更早以前,至今仍被不少人奉為經典。我在2016年購入本書,初讀的心得倒是忘了,只記得有些部分不是很能理解,就這樣一直放在台中老家的床邊書櫃上,每每回到台中總要翻個一遍。

最初那些不是很能理解的部分,隨著經歷了愈多事件,慢慢好像摸到了雛形(萬一是瞎子摸象怎麼辦?)。是這樣的,「轉變」與「改變」有些不同,可以簡略理解為一個是「心理上的」,一個是「外在環境的」。當我說「我好想改變」,或許與「我正在經歷轉變」,是不大相同的概念。有時候外在環境的改變先於我們心理狀態的轉變,有時候,我們先感覺到自己需要轉變,才一步一步去改變

本書分為兩大Part,一是針對不同情境的轉變分開解說(例如離婚、分手、換工作等情境),二是將轉變分為三部曲來一步步解說。

我們得知道,要完成「轉變」,只專注在眼前看來最迫切的問題是不太夠的。作者提到「先有結束,才有開始;兩者之間,有一段空蕪的時間」,因此,轉變過程又分為三個階段:結束、過渡期、新「起點」。或許這也能解說我們怎麼常在說「過渡期啦」,看似不重要,卻可以影響到我們能不能好好走向新「起點」。

對於正在經歷「轉變」的人來說,或許「怎樣可以趕快往前走到下一步」是最急迫的訴求,似乎不太會特別意識「要怎麼從這裡過渡到那裡」,這過程令人焦慮,而且常常是停滯,空白,充滿迷惘。

專注於下一步,卻沒有好好去意識到上一步:「正在逝去的什麼」,也不願意好好在過渡期付出足夠心力,會不會太可惜了呢?這種地方可以好好下功夫,下的功夫多寡愈能顯現自己願意為自己付出多少,願意給自己多少。

就在這裡把耐心、體諒、陪伴,跟原諒都放進去吧,如果能好好享受這段時光,是不是能得到更完整的回饋呢?

書裡提到一些方法來幫助自己面對「轉變」,幫助我們循序漸進,從沒概念開始,一步一步找出脈絡,十分實用。或許不是所有人都需要這樣的書,對於容易陷入迷惘與遲疑的人來說,卻能透過這本書的操作來陪伴自己,更加地認識自己。

走到新起點之前,已經付出足夠的心力來陪伴自己了嗎?這個功夫絕對是每個人自己的獨門技能啊。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轉變是人生裡的唯一不變:

  1. 德高望重的伊斯蘭學者不再倡議童婚,轉變來自他的兩個女學生⋯⋯
  2. 研究顯示,當人擁有決策權時,就會開始缺乏共鳴感
  3. 她本該是純潔天真的歐菲莉雅,卻跑去當性感無腦的村姑俗婦。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