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舉手】《刊載禁止》:那些難以解釋的不對勁(無劇透書評)
Photo Credit: Pakutaso

【讀者舉手】《刊載禁止》:那些難以解釋的不對勁(無劇透書評)

文/靜水

※以下不涉及內容劇透,只寫故事概念或筆法
※供反白的文字涉及劇透,請小心食用
※怕被故事以外文字影響而影響閱讀體驗的人,請看綜觀及關鍵字就好

綜觀

長江俊和在《刊載禁止》中玩了很多騙讀者的橋段。而他書寫的特殊之處在於,當他露出了第一個刻意露出的「破綻」,接下來的「破綻」便會呈等比級數急速增長,將讀者慢慢循序漸進地導向真相。和許多作者前面完全用來鋪陳,盡力不露破綻,最後才一口氣揭曉的寫法和不一樣。

出版社介紹雖以「心理創傷系驚悚小說」為主推的賣點,但我覺得他的細心掌握讀者心理,不過份自傲,並細細將各個必要伏筆分佈在各處的鋪陳手法才是較為精彩之處。我每次讀到後面發現「真相」後,再回想前面細節,往往會發現作者早已將所有提示都寫出。我讀完後並沒有感受到一絲害怕,甚至覺得本書應該分在「懸疑類」比較恰當。

或許是因為長江俊和的筆法較為平實,讓出版社認為單純的「懸疑」招牌無法為他招來更多的銷售量吧。

以下分列書中五篇作品的評論。

〈原罪秀〉

關鍵字:殺人秀、新聞聳動性、騙讀者喬段

新聞聳動性

該篇主角為記者,所做的一切都為獨家。故事到一半,她的行動以及上司的反應便讓我想到《請殺了我》裡面曾說到的:僅僅是未成年殺人、自殺,在報紙上也只會佔據小小的角落,不做得誇張一點是不會獲得關注的。(手邊沒有書,所以是憑記憶寫出來的,如有錯誤還請幫忙指出)

認識的人被殺或殺人,一生中一般不會發生幾次,甚至是一生都不會遇到;若遇到,這對我們來說肯定是件衝擊的事。但在媒體,也就是「社會」來說,多數單純的殺人事件只是「小事」,雖會報導,卻不會花上多大的篇幅。若不具爆炸性衝擊力道,則那都「無法引發大眾的興趣」。

該篇一開始只將這件事輕輕帶過,但隨著故事進行,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是真的有意討論這項主題。

騙讀者喬段

另外,本篇還有點小小的騙讀者喬段。理解前覺得寫得有點突兀、寫得不夠漂亮,但理解後卻覺得也頗巧妙。不過這部份就需要懂日文的朋友才會懂了。不懂日文的朋友,則看本篇最後的註解就會懂了。

其中有個轉換讓稍懂日文的人也會有些疑惑(又或者是我的功力太低了),不怕劇透或者看完後想解惑的人可反白觀看:K2的「2」=「っ」,所以「K2」=「けっ(結)」

還有,雖然有點牽強,但一開始我一直以為Ki和Ten是指小貓(Kitten),文中卻沒有出現貓的描寫,讓我很困惑。(貓控上身)(然後K2和Show就解不出來了)不過話說回來,若將女記者比喻成不知世事的小貓,似乎某方面來說也挺合適。

〈公寓狂人〉

關鍵字:沉重的愛、難以掙脫的束縛

沉重的愛

「我沒有做錯事,深愛一個人何錯之有?」

這是本篇最主要的主題。故事一開始,祥子便因為愛的攻勢太猛烈而被亨提分手,而她之後的行為依舊,甚至是變本加厲。這是一個人的特質,我們不能說她錯,只能說命運沒有給她能對她沒有偏見,而她又喜愛的人,是典型的性格悲劇故事。

但就被愛上的一方來說,除了無能為力或害怕,或許還有一份無奈,不過本篇並沒有描寫這部份。就這角度來說,我會想到Web-toon《看臉時代》的〈跟蹤狂〉章(第113到119話),不過這部同樣也只描寫倒較負面的那一份心情。或許除了過於溫柔的人以外,一般人感受到的只會是恐懼吧。

而,我們常聽人說「我是為你好」、「我是愛你的」,但,是否只要以愛為名,便一切都是對的呢?這個問題並非本篇所要討論,只是我想請問各位讀者的。

難以掙脫的束縛

另一方面,就像我前面說的,祥子的行為源自於她的人格特質,所以她沉重的愛,不僅對男方,其實對自己也是一種難以掙脫的束縛。這點在本篇最後略有提到,請務必讀到最後。

〈森林囚徒〉

關鍵字:邪教、攝影視角、騙讀者喬段

攝影視角

本篇採用攝影視角,所有畫面都是跟著攝影機走的,且,觀其描述手法,我們可以很直觀地感覺到有人在「看」這個影像。這個人可能是我們讀者,也可能是書中的某個角色。看了兩篇下來,也大致可以看出這是長江俊和的慣用手法——製造出一種似是而非的氛圍,讓你在閱讀過程中又覺得可懷疑,又缺乏決定性證據可以證明什麼。

騙讀者喬段

以下提供個人見解及一些小知識補充,請看過本篇或是不怕劇透的朋友再反白:

簡而言之,本篇可以簡單理解為「乍看是越智修平(兇手)的男人是美知瑠的哥哥;乍看是美知瑠的女人其實是幫越智修平替罪的男人」。

除了「美知瑠」還有孝雄,本篇提到的角色還有教主「越智修平」、「老師」、「年輕人」、美知瑠本人。(以下將假扮的美知瑠加上引號,稱「美知瑠」)

故事中,兩位影片中的角色都分別向「老師」打過電話。其中,「美知瑠」說了「扮成他妹妹」,也就是他知道自己「不是美知瑠」。而我們從最後的對話,我們可以知道「美知瑠」是「老師」和「年輕人」用來除掉大舅子(孝雄)的棋子。

另一方面,孝雄通電話時表示他是依老師指示「假裝他是妹妹」的。綜合這兩點,我們似乎可以發現,這兩個人似乎都是正常的、知道,或自以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與兩人對對方描述的「需要治療」似乎有落差。

再者,最後的段落已經很明白地說了「美知瑠」長得很像教主;另一方面,開篇時曾描述孝雄的「髮型俐落」,與最後面「年輕人」的「外型清爽俐落」不謀而合。也就是說,或許「教主」、「美知瑠」以及孝雄都「長得很像」。

最後,我們可以看到,「年輕人」說了和「美知瑠」一樣的話(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人類的重生和未來的代價),再綜合孝雄和「美知瑠」都是精神正常的,以及他們三人都和「老師」有接觸來看,「老師」所謂「你也真有一套,竟然能夠操縱信徒的人格」,其實或許背後都是「老師」的花言巧語在運作。

「老師」騙「美知瑠」,孝雄其實是越智修平,但為了逃避刑責,躲進了另一個人格。

「老師」騙孝雄,「美知瑠」其實是越智修平,但為了逃避刑責,躲進了另一個人格。

「老師」騙了「年輕人」,讓他以為他有操控信徒人格的力量。

這部份的另一個證據是「美知瑠」和孝雄都說了一樣的話:「如果他因人格問題而逃過法律制裁,那就由我親手制裁他。不管別人怎麼說,我都饒不了他。我是抱著必死的覺悟才來這裡的。」這麼長一段話,要兩人在毫無串通的情況下不約而同說出,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最有可能的答案,便是兩人都受了「老師」的教唆。

另一個我覺得值得思考的點是,孝雄為什麼表現得好像不希望「美知瑠」觸碰案件?照他和老師的通話,顯然他不希望「美知瑠」繼續認為他是「越智修平」,然而他的所作所為卻只會讓「美知瑠」更確信這個想法。

最簡單的答案似乎是「老師」騙他說這麼做就對了。

另外提供一個我覺得也有可能的答案:即使是假的,他也希望和「美知瑠」繼續和平地生活下去。這個想法來自開篇,「美知瑠」講到孝雄「正在徵女友」,孝雄說他「有女朋友好嗎」。通篇只有這個資訊是完全沒有用到的,雖然也有可能作者只是想用來呈現輕鬆的氣氛,但我猜測,這或許是暗指孝雄其實是對他的妹妹美知瑠懷有男女之情的。所以雖然「美知瑠」不是真的美知瑠,既然對方假裝美知瑠的一言一行,那他也願意繼續演下去。

最後,補充一個小知識,本篇最引導讀者相信孝雄真的是越智修平的那場「儀式」,其實應該是悼念美知瑠的儀式。孝雄用的楊桐枝在日本神道中,被視為是生長在神界的神木,是祭壇上不可或缺的植物。楊桐枝常用來裝飾神社或節慶場所,表示的是對亡靈的一種祭祀和崇敬。但在「美知瑠」看來,「越智修平」會用楊桐枝做的,必定是邪教儀式,於是就有了視角不同所產生的誤會。

〈這麼一來,就達成完美犯罪了〉

關鍵字:完美犯罪、多視角轉換、控制人心

完美犯罪、控制人心

如標題,顯而易見,完美犯罪便是本篇的主旨。本篇第一段即說明了「有人」完成了某莊完美犯罪,但這個人到底是誰?

答案是,這段話應該是所有人的自白。

這次沒有騙讀者喬段,本篇呈現的是各個角色間的鬥智。究竟誰能完成完美犯罪,這就有待各位讀者繼續看下去了。

總結來說,就是紫音操控了阿涉的心;阿涉操控了希和子的心;希和子操控了「死黨」的心。所以這不只是一個完美犯罪的故事,更是個關於人心、關於愛情的故事——因為他們操控人心的「工具」不是別的,就是他們的「愛」。

為什麼人心這麼容易操縱呢?這不都是因為,愛嗎?

這邊比較特別的是阿涉,他操控他人操控地習慣了,所以以為世界都是繞著他運轉。「為什麼人心這麼容易操控呢?」這個問題顯示出他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用「什麼辦法」來操縱他人,換句話說,如果找他去教授這門課,他大概只能舉出事例,而無法說出為什麼。他就是這樣的男人,所以,當他被人操控時,他也毫無所覺。

〈刊載禁止〉

關鍵字:品格守護、媒體、界線、影片與小說的相互轉換

品格守護

本篇最大的主角就是「品格守護會」,他們的宗旨是要「幫現代人找回傳統日本精神」,而展開「肅清」。肅清對象包含亂丟垃圾、造成交通堵塞、低頭族、在車上大聲講電話、坐博愛座⋯⋯的人。

或許有人會感到一些熟悉感——這些,在臺灣不也都很常見嗎?

且,臺灣也有很多「品格守護會」擁有相同理念的人,他們會去指責不符合他們道德標準的人,有時甚至會發生肢體衝突。

然而,就像本篇隱隱談到的一樣——這種行為的「界線」究竟為何?

再而,這些人本身真的也是符合他們自身道德標準的人嗎?又,他們站出來究竟是基於什麼原因?

網路上有個帶貶義的詞叫「正義魔人」,他們秉持正義,卻遭到嘲諷。所以,是否只要秉持正義,做的就是對的?

影片與小說的相互轉換

這篇最特別的是他有「兩個」版本,一個影片,一個小說。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他的此種寫法,覺得頗有趣。而這篇也像前面前面幾篇一樣,藏了很多「其實」,不到最後一刻,不會知道故事的完整風貌。

作者運用這種寫法,似乎是有意運用影片和小說的特性。畢竟小說需要有「結尾」,或是留有餘韻的,或是俐落收尾的。但本篇的影片類型卻不必須有個真正的結尾,或許這部份便是長江俊和想刻劃的地方。

另一個可能則是與劇情有關。畢竟小說是一字一字打出來的,要增減文字都較為簡單。影片剪接則是相對麻煩的一件事,且減了之後若沒有特殊處理,也可能影響畫質或音質。所以就劇情而言,影片或許是個「意外」也說不定呢。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在日常當中轉彎,突然見到懸疑:

  1. 文學又驚悚的小說《HQ事件的真相》
  2. 【讀者舉手】承受別人目光、嫉妒別人生活,寫實得驚悚:《列車上的女孩》
  3. 隱蔽的暴力.私刑的正義──CHICK NOIR的驚悚懸疑書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