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者舉手】承受別人目光、嫉妒別人生活,寫實得驚悚:《列車上的女孩》
文/歐嘉
美國的電子書非常普及也比較便宜,在美國就學和工作多年,從閒書到教科書我已經習慣打開手機和筆電或是平板裝置來看售價較便宜的電子書,不過我去購物中心的時候還是會去裡面的書店逛逛、翻翻書,書店的藏書量當然無法與亞馬遜網路書店相比,但大部分會在書店裡的書都是銷售冠軍或是經典,偶而也會有優秀新人作品或是翻成英文的外國作品。
第一次在美國書店看到《列車上的女孩》是2015年初,可能剛出版不久,當時還沒有得那麼多獎項,簡潔的黑色封面和重疊的白字體在書店裡擺在醒目的地方,作者的名字很陌生。
真實案例
那時美國專門討論過去刑案的電視節目剛好播出一個真實案例,一個出身良好但有嚴重憂鬱症的女孩在火車上遇到一個年紀差不多談得來的女生,後來邀請女生和男友到自家豪華的鄉間大房子居住,結果女孩後來失蹤許久,有人冒用她的身分活著,警方調查到她於火車上遇見的女生和男友涉有重嫌。
原本我還以為是那個案子的小說版,看了之後發現是一個全新、除了搭火車橋段之外完全無關的故事,但是這個以英國為舞台的故事卻比真實的人生更真實。書中的「人性」和「對自我的質疑」讓很多人產生共鳴,加上內容曲折不比真實案子遜色,感覺非常寫實。
故事之外的思考
西方講究理性,學術研究中,常說要有批判性思維,國外的知名或古典文學作品向來都有這個傾向,而其實其他藝術作品也就是在追求批判性思維,所以這本書內容激起人們對很多事的想法和探討,也就不令人意外。例如:夫妻之間的關係?陌生人之間的關係?敵對人物彼此是否真是敵人?友人之間是否真是朋友?特別這本書中關於「在別人眼光和意見下過日子、偷偷嫉妒別人光鮮亮麗社群網站生活」的心態描述,這本書寫實得有點驚悚。
看完本書,不光只是經歷一本內容精彩書籍,也引起更多的思考。聽說這本書在台灣賣得不錯,我也期盼未來的中文書不只有小確幸,也有更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