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棣:植劇場是一場溫柔革命,但革命尚未結束!
文/Knowing新聞採訪整理
這十幾年來,台灣的戲劇產業一直在惡性循環,市場越來越萎縮,資方也越來越小心,導致不會賺錢的戲就不太可能拍,但只拍會賺錢的片是健康的嗎?惡性循環是這樣解決的嗎?這一直是我心中的一個疑問。
在這樣的環境下,真的不太可能顧及到所謂的「師徒制」,為下一代的影劇人才進行培育。因此,當初創立植劇場時,參與的幾位導演都在這領域工作了很長一段時間,大家有個共同的初衷:「我們難道不能為這樣的環境做點事嗎?」
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台灣影視產業遭遇的問題,但可能是因為年輕而不敢開口,或是因為現實因素而無法顧及很多事,不過總要有人站出來做點什麼!當時機到了,大家想法一致,力量自然就匯集起來,也就促成了植劇場的出現。
你必須非常確定自己真的想走上這條道路
因為其中的幾部戲以及金鐘獎,讓大家看見了這二十四位小Q,但你們不知道的是,他們已經等很久,也辛苦很久了!尤其是一開始的訓練過程,不只是讓他們上表演課,也讓他們到現場和前輩以及劇組裡面的每一個人進行溝通合作,讓他們切身感受這個產業有多辛苦。
有很多年輕朋友走在路上,常常會被問要不要當藝人。不過,他們可能不知道這後面的人生考驗是相當嚴苛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考試,也有收學費,這些都是要小Q們非常確定自己真的想走上這條道路。
到現在這個階段,很多人會認為植劇場結束了,但我從不認為它已經結束了,其實一切才剛剛開始!因為現在平台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開放,如果想要長遠地走下去,我覺得沒有別的,就是看實力。
其實Q place不會教你怎麼表演,我們只是讓學員的基本功更加扎實,擔任一個「陪伴」的角色,並且時刻提醒他們不要頭重腳輕,更不能得意忘形。
表演課就是一個「身心靈的瑜伽課」
因此我們在設計課程中,反而比較注重心靈上的開發,讓他們更認識自己。其實,我認為表演課就是一個「身心靈的瑜伽課」,操練身體的同時也更認識自己,但這並不是說表演是學不來的!表演是讓你對情感、環境、周遭的人事物都更加敏感,這些是演員必須要有的特質。
植劇場其實並不是一個培養職業化演員的平台,我們的立場比較是希望能夠幫那些想把表演當成工作的人打下比較好的基礎,並陪伴他們成長,雖然許多小Q都認為從植劇場的戲劇出現,算是他們的「出道」,但我反而認為應該比較算是「入門」!因為一切才剛剛開始上路而已。
大家可能都看到演員們光鮮亮麗的一面,但做這個工作的挑戰,就是面臨收入不穩定,可能養不起自己,還牽涉到家人。
另外,演員也會時常面對「不被選擇」的心理調適,也許你很想演的角色,導演覺得別人比較適合。反而,你覺得「還好」的角色,卻可以養活你自己,這些都需要強健的心理素質來做平衡。
因為即使你有再大的熱情,都有可能因為一路以來的打擊和不順而被消磨殆盡,所以我認為演員是一份很「戒慎」的工作,不僅要謹慎行事,更要全力以赴。不過,相對來說,這份工作的回饋也很多,像是每演一個角色,都會讓你的視野更加開闊,也透過準備的過程更了解自己。
每種戲劇類型都應該勇於嘗試
身為一位創作者,當然會希望各種類型的戲劇都必須要嘗試,雖然植劇場四個系列的收視率是有起伏的,但因為大家看到的是一個團隊,也讓許多不同的可能性得以被看到,其中包括了創作的可能性、播出的可能性,以及營收的可能性,我認為這才是比較健康的環境。
在這個「彈跳」當中,下面的花甲讓你覺得上面的鬼片,好像沒有那麼可怕。我想大眾媒體要觸動的就是這個,不只讓觀眾著迷,更要開闊他們的視野,甚至挑戰跟牽動到他們欣賞作品的想法與視角。
我們一直同時在「跳動」好幾件事。植劇場從導演到編劇,都有不同的年齡層和資歷,每位資深編劇旁邊一定都有一個年輕的編劇,大家一起坐在桌子前討論劇本。
其實現在大部分的導演、編劇都是自己有個工作室,什麼都是一條龍自己做,所以現在回想起植劇場創設之初,剛剛開始編劇課程時,好幾組編劇團隊互相討論意見,回憶起來真的是非常快樂的時光。
我一直很驕傲植劇場的番外篇,從最初的《台灣孩子演台灣故事》,到後來八部戲劇播出後衍生的番外篇,都是由四組年輕導演和編劇來負責,他們大部分都是相關科系的研究生,而在拍攝番外篇的過程中,大家都可以看到別人的創意,看到不同的摸索,然後一同成長。
我相信台劇肯定會有下一個高峰
我們的身邊通常有兩種朋友,一種是一直在看「長壽劇」的,另一種是當你問他都看什麼,他會回說:「不好意思,我不看電視,我們家沒有電視。」有些菁英份子早就放棄電視了!但我認為電視依然是社會溝通的主要管道之一,大家應該要一起努力把它做得更好一點。
過去許多人都對台劇沒有信心, 但其實近幾年還是有很多優秀的作品, 包括《川流之島》、《麻醉風暴》、《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等,所以我相信台劇肯定會有下一個高峰,大家不能只看眼前的熱潮,應該要把眼光放遠一點,就像是參與植劇場系列的幾位年輕導演,現在都更加被看見,我相信他們以後都會慢慢「爆發」的。
政策方面,NCC應該要要求所有頻道的自製節目時間比例,因為它就像馬路,是用來給大家走的。文化部也應該開放更多元的管道,並且聆聽業界的聲音,讓更多不同類型的內容產製人才有發揮的空間。
我不同意台灣的戲劇和節目已經掉到谷底的說法。我們的生活其實很多元,身邊也有很多好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如何把這些隱藏在社會角落的故事寫出來,並且分享給社會,甚至是全世界,這才是最重要的。
對於現在環境的狀況,我覺得台灣人最重要的是必須珍惜自由,這明明是我們的優勢,但卻時常反過來被市場操作,以致於身在自由的社會,但大家的思想卻不自由,沒有好好運用這個自由去進行創作和學習,這是很可惜的地方。
以泰國片《模犯生》來舉例,看了這部片你就會知道台灣人真的不自由,因為我們總是被功利取向所侷限,這齣電影劇情說到他們在國際考試作弊,難道台灣沒有嗎?但我們可能不會選擇去說這個故事,因為裡面沒有觀眾會喜歡的戀愛情節,所以可能不會賣座賺錢,找不到投資人。
我們已經沒有辦法脫開政治、經濟和功利取向。其實有很多生活經驗就在你的身邊,但我們好像已經被政治和功利引導到不去想開創、不去想細節,這是我覺得非常可惜的地方。
所以到底該先來好好說自己的故事再來談市場,還是反過來運作呢?我想市場不是有地址、有一定程式可以追求的,而是大家所關心的事情,你有沒有體會到,你是否夠敏感?市場其實是你內在的接收、震盪以及表達,而不是什麼紅了就去跟風來拍,台灣電影就是這樣毀掉的!
所以我認為台灣不太容易走到谷底,應該是說根本沒有谷底這件事,如果能夠堅持說好故事,並且好好說故事,那我相信台灣還是很有潛力的。
新時代與舊時代會創造不同的美感和火花
時代一直在改變,我們呈現、製作內容的方式也要有所改變,其實光是新媒體的出現就為我們帶來不小的衝擊,大家都利用短短的通勤時間觀賞影片,這是一種新的溝通方式,也是一個新的美學,我想新舊會一直互相衝擊交流,而那個「語言」也會越來越豐富。
我印象很深刻,植劇場的番外篇拍到後面時,年輕的導演跑來跟我說他們要拍歌舞片,當下我真的傻眼,因為番外篇的預算非常少,但沒想到他們最後還是靠自己的力量順利完成了,用的是年輕的製片楊凱婷和演員張耀仁創作的歌曲,而且迴響也非常好,我想我們要相信這些「新苗」互相激盪出來的火花,放手讓他們去做,產生的爆發力或許是我們這一輩的人無法想像的。
我們所選的這二十四位小Q演員來自各行各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科班出身,但其實我覺得現在有越來越多年輕人對表演有興趣,也在表演上發現自己的潛力。
我記得以前在「民心工作室」時代,有很多大學生來實習,但這麼多年只有陳玉勳(導演)一個人成功,大部分的人都只會站在旁邊,因為他們覺得自己只是「大學生」,所以不主動開口也不先動手,但近幾年可能因為老師不一樣了,很多學校的同學都很積極主動,真的進步很多。
我認為台灣影視產業一直沒有反映出我們的教育水準,好像一直停留在「打工」的階段。這是很可惜的地方,明明我們也可以引進外國團隊來台灣合力推出好作品,我相信戲劇圈的朋友們,用英語溝通是沒有問題的!
革命尚未結束,同志仍需努力
當初創立植劇場時,說要為台灣戲劇掀起一場溫柔的革命,現在八部戲已經拍完了,溫柔的革命卻尚未結束,大家仍然需要攜手努力,而從植劇場萌芽的小Q們,我想告訴你們:「現在才剛剛開始,這條路真的不好走,加油!」小Q們從訓練班開始到真正拍攝戲劇,大家一起同甘共苦,我看見了你們的認真與熱情,彼此緊密的相處和交流也讓你們的革命情誼相當深厚,或許帶著植劇場出身的光環可能會是你們的負擔,但總之,不要忘記我一直提醒:「這是一條修行的道路!」
我相信二十四位小Q,心理和表演上的成長,是會越來越茁壯的。
很多人都說植劇場的出現改變了台灣影視產業,也帶來了希望,但我認為植劇場的出現只是小小的讓大家知道:「Can we do it? Yes, we can!」
植劇場演員見面會:《就想演戲》的第一堂表演課
活動時間:2018/2/3 (六) 15:00-17:30
活動地點:戲台茶館(台北市中山南路21-1號 國家戲劇院 愛國東路側 21-1)
《就想演戲票》優惠價100元:
請於ACCUPASS活動頁面購買,包括入場門票,以及Readmoo獨家贈送價值99元的《就想演戲》精華版電子書序號一組。
《CUE我對戲票》優惠價3,500元:
請於flyingV《就想演戲》新媒體獨立出版計畫頁面購買,除了包括價值100元的入場門票以外,更包括實體書一本(價值380元)、與台南廣富號合作的限量帆布手提袋(價值600元)、限量斜背包(價值800元)、限量水壺袋組(價值500元)、小卡一組(價值100元),以及與小Q實際對戲的難得體驗。
*****************************
※ 本文摘自《就想演戲》,原篇名為〈溫柔革命尚未結束〉,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