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位藝術家都需要繆斯,而每隻貓都需要人類……為奴。
文/艾莉森‧娜斯塔西;譯/劉品均
若做問券調查,把藝術家比做一種動物,不知出現在腦袋瓜裡的第一個畫面是什麼呢?
想必會有不少人說是貓吧 (笑)
說起我們這年代的偉大藝術家,或者所有具有藝術家氣質的人,大家會想到的是「不守常規」、「孤高和寡」、「神祕不可測」等這些詞彙。也許聽起來是刻板印象,讓人有股翻白眼的衝動。但就人類的貓咪朋友們來說,這些敘述聽起來正確無誤。
其實,藝術家就是擬人化後的巨貓
做為動物世界裡最獨立的物種,貓基本上是孤立的生物,他們有極強的獵捕能力,以及不容侵犯的領域。即使被馴養了數千年,家貓和其祖先──非洲野貓(the African wildcat)──就只有鬍鬚比較細的差異(根本沒差)。
不像牠們的狗天敵──一群樂於取悅人類的社交型動物,維持著朝九晚五(無趣)的生活型態──貓咪們對人類的作息,以及想強迫牠們配合的怪癖幾乎不具任何容忍力。貓咪是真正的夜行動物,牠們可以咬玩具老鼠、玩捲筒衛生紙、當「主人們」熟睡時在黑暗中和隱形假想敵作戰。
因此,藝術家深受貓咪吸引其實並不令人驚訝。畢竟,還有哪一種生物可以像貓一樣,當他們深夜在工作室裡埋首創作時,只是共處於相同空間就能獲得心靈的滿足呢?就像人類天生擁有不同的性格,多項研究都指出不同動物之間的行為特徵。雖然藝術家們是無法認同彼此間有相似脾性的荒唐想法,但研究確切指出具有創意的人們,都有著共同的特質,而這些特質正是貓所擁有的。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心理學系在2010年的執行一份研究計畫,研究調查超過4000位自我認同為「貓型或狗型人」(cat or dog people)的志願者(也包括二種特質兼備或者二種皆非的參加者)。利用五大性格模型(Big Five model)「評量開放性(openness)、嚴謹性(conscientiousness)、 外向性(extraversion)、親和性(agreeableness)以及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進行評估,得出如下結論:
〝相較於自認為狗型人的參與者,「貓型人」在情緒上較神經質、不擅交際、內向,只有很少是開放型的。〞
聽起來是不是很像你認識的貓呢?
家貓的懶散與隨興眾所皆知,不需要費力覓食(我們樂於為牠們準備盤中飧)、和天敵對抗(精力充沛的手足例外)、為了水和住處而遷徙(以現代來說就是:你的床、筆電、你想讀的書、你的衣服堆,也可能是你的頭)。野貓每天睡覺時間高達20小時(平均每天睡12到20小時,而且到哪兒都能睡)。然而,幾世紀來的藝術家深藏的基因與生活習性,與大部分貓漸漸同步進化。心理學教授、加州克萊蒙大學生活品質研究中心(the Quality of Life Research Center in Claremont)創辦人與共同主持人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對於創作者的生活風格與習慣進行研究超過30年。他在《當代心理學》雜誌(Psychology Today)在為《創意:91位名人的作品與生活》(Creativity: The Work and Lives of 91 Eminent People)一書所做的摘要中指出:藝術家在某個階段心無旁鶩地、專心致志地從事創作,作品完成後則完全放空是很正常的現象。這種極度反差的生活方式能為藝術家充電,並以不循常軌的方式組織他們的工作之流。
貓崇拜起源自千年前
好幾世紀以來,貓咪神秘的吸引力讓藝術家們為之著迷,尤其是在古代文明中,工匠們視貓咪為萬能的神。當人類最後接受並馴服這生物、豢養為寵物時,貓咪仍被尊為宗教與民俗的象徵,出現在各種神話中。手工藝品也提供無數的例子,說明這種生物有多受崇敬──這些藝品完整暗示著,被寵壞的貓咪不是甚麼稀奇的現象。這種神聖生物如此受歡迎並不是到了網路世代才開始的,一般普遍相信對貓的喜愛起源於古代。
古埃及人對貓非常崇敬,化身為貓首人身女神巴斯特是他們的宗教信仰之一(Bastet, Bast)。數十萬貓咪崇拜者每年到貓咪崇拜的起源地布巴斯提斯城(Bubastis)朝聖。如同人類,受人喜愛的貓咪死後會被製成木乃伊,供人憑弔。當埃及的貓咪崇拜在史書中佔有一定篇幅的同時,沿地中海的其他文化中,此崇拜也延續了好幾世代。2010年在亞歷山大港(Alexandria)發現一座由埃及托勒密王朝第三位統治者托勒密三世(King Ptolemy III Euergetes)之妻、女王貝勒尼基二世(Queen Berenice II)所建之供奉巴斯特的神殿,間接說明古希臘人也崇拜貓咪。羅馬人尊重貓咪的獨立習性,並將貓咪帶至戰場,利用牠們的捕鼠天性,使食糧與皮革貨物免於鼠害。貓咪更被認為是自由女神(the goddess Liberty)的使者,在許多繪畫中總有貓咪蜷縮於她腳邊。再來,根據19世紀傳遞巫術知識的《雅拉迪雅,女巫的福音書》(Aradia, or the Gospel of the Witches),另一位掌管月亮,並且看顧野生動物的羅馬女神黛安娜(Diana)化身為貓,在夜晚潛入光明之神路西法(Lucifer)的房間以引誘他。
對貓咪的迷戀還延伸到了各式工藝品,埃及工匠們製作女神巴斯特護身符,這類護身符為有著貓首的女人(通常伴有貓咪圖案),有時則是完整的貓咪形象。希望受孕的婦女視之為生殖力的象徵,因此會佩戴這類護身符,並蔚為風尚。雕刻家創作巴斯特像,做為宗教與保護之用。墓室壁畫與淺浮雕經常出現貓咪引領主人前往地下世界。諸如獅子之類較大的貓科動物,時常出現在希臘花瓶、墓室柱與陶器上。獵豹等動物則經常被藝術家用來表示地位、財富與權力。羅馬士兵似乎希望自己能擁有貓的獵捕能力與機靈天性,因此在盾牌上與旗幟上畫貓、船上飾以貓形雕刻。自遠古以來,馬賽克與其他形式的藝術創作中時常出現貓,因此我們對貓的喜愛、創作工藝品以頌讚他們的行為,無庸置疑的是可以回溯到文明發展之始。因為受巫術與異教牽連,長久以來對貓的崇拜在中世紀(Middle Ages)時式微。過了數百年,人民對貓的觀點才改變,這被排擠的動物最終又贏回他們光彩的名稱。
每位藝術家都需要繆斯,而每隻貓都需要人類……為奴
時間帶到現在,再度成為受歡迎的寵物、捕鼠者與繆斯,貓咪是現代藝術中最常被描繪的生物。很顯然地,人類與動物界中那些孤僻的、蠻橫的、叛逆的(可能還有嗜睡的),可以成為靈魂伴侶。好幾世紀以來與這種動物相互陪伴的藝術家,不但心甘情願用奴性伺候著牠們,更繼續用作品表彰出對這些令人靈感泉湧的貓主子們微薄的感恩之情。
本文介紹:
《藝術家與他們的貓》。本書作者/艾莉森‧娜斯塔西;譯者/劉品均;出版社/沐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