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世界,手工產業:你以為電子書是怎麼做出來的?
文/龐文真
臉書跳出五年前Readmoo在市府轉運站通道上做燈箱廣告的照片,當年那通道沒啥人走,卻是捷運往台北國際書展會場的唯一捷徑(彼時捷運紅線未好,無世貿站),如今人來人往、生意興隆。當年我們做EPUB電子書篳路藍縷,如今頭角崢嶸,大家理解EPUB和電子書的便利,爭相動作。
五年前,我們公司成立不久,平台上EPUB電子書的基本盤就是一本本當年「百年千書」計畫選出且計畫在一年內完成的76個EPUB。我們說服出版社,若一般新書還未考量做EPUB,也可提供百年千書所選的書目來轉製成EPUB實驗看看,這就是為什麼讀墨會有不少經典,如《中國人的光輝及其他》、《天下那有白吃的午餐》、《千江有水千江月》、商務的《國史大綱》及遠景出版社林語堂的《京華煙雲》⋯⋯等等。
所謂「電子化」,指的是一本本手工製作
經營電子書平台,書種不夠多怎麼行,如果出版社沒有,我們能自製嗎?於是我們繼續翻找百年千書上的公版書目,能到圖書館借得到的就做,或之前掃描好卻無法製作的,就來照著打字做出來吧。
Readmoo讀墨上的《金銀島》一書,譯者標註為「臺灣啟明書局編譯所」,就是照國家圖書館提供的資料打字的。
這民國44年的老書,原始掃描檔是直排,逗點、句號、問號等標點符號均在側邊。
也有頁面文字卡到中間。
整本當年掃描完成後,卻因為相當難辨識而沒有做出來。我們在公司成立的第二年,編輯團隊花了很多人力和時間來製作這類掃描檔案,重新打字和校對(是的,自我虐稱為數位阿信)。我們也了解,即便兩校之後,仍會有錯,所以我們在閱讀軟體裡,設計了「報錯」功能。讀者若發現錯字或謬誤,可以回報給我們。(報錯功能也有不少故事,以後再來說。)
沒有AI,只有人眼,花時間在鍵盤上打字、加目錄、上標籤、定義樣式和字體⋯⋯,測試在我們的閱讀軟體上可以看嗎?閱讀舒服嗎?資料對嗎?找人寫介紹文⋯⋯。Readmoo從只有10本書上架,到增加76本從「百年千書」計畫轉過來的EPUB(每年均需付二十萬使用費給原主台灣數位出版聯盟),到以群出版為名自製公版書,再加上商品行銷同仁與各出版社的提案合作與簽約,慢慢增加各出版社的電子書。前三年99%以上均由我們代為轉製,之後,陸陸續續出版社開始自製EPUB。
精進閱讀軟體之外⋯⋯
之前我們主打瀏覽器就可閱讀,當推出iOS和Android可離線閱讀的App後,所有檔案均可順利看嗎?mooInk推出後,原先都是橫排的EPUB,轉換直排不會出錯吧?一定會有錯的,那該怎麼解決?剛開始做的是EPUB2,現在要改成EPUB3,過往讀者的畫線註記,會有影響嗎?我們自己做的EPUB和各出版社來的EPUB都一樣可以順利呈現嗎?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但我們仍舊會踩到地雷。不論那條路,都有各種雷,所有的夥伴們身負傷痕,繼續前進。
電子書的書封上該有書腰嗎?不時都有讀者談到書腰問題。書封屬於書籍基本資料(meta data),通常由出版社提供。大家都明白如今仍是以紙本書為主的年代,出版社提供的書籍資料,書封還可能是立體的。書腰的設計,好壞見仁見智,有人愛,有人恨。至於電子書的書封,除非出版社提供的是沒有書腰的書封,不然我們無法把書腰變不見。沒有書腰的電子書封,甚至為電子書世界特別設計的書封,也許是未來可以期待的。
2012年底當我們beta版上線時,就與我們合作的作家張系國曾說,電子書是個living book,可以不斷因為讀者的回饋變得更整全,當電子書從紙本的世界轉過來後,活起來,添整完善,發展出新的路。我們努力做,也希望大家一起來發想、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