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把孩子健康養大,父母必須要懂⋯⋯
孩子的行為,會呼應父母的過去
在我還是醫學院的學生時,我曾有幸在康奈爾醫學中心替現已過世的寶琳娜.肯柏格(Paulina Kernberg)代課,她是一位出色的兒童精神病醫師兼分析師,我去代課的課堂主題是兒童發展,學生則是兒童精神病學研究者。其中一名研究者把他九個月大的兒子帶來當作實驗對象。他當時成功後的喜悅讓我直到現在還覺得歷歷在目。我認為兒童發展是一種目的強烈且明確的奇蹟。
無論是在嬰兒期、青少年期或者介於兩者之間,當孩子遭遇到無法突破的困境時,他的發展便會脫軌。用上述的比喻來說,若希望把脫軌的火車帶回到正軌,我們必須回溯到最一開始。故事必須從頭說起,如此才能釐清脫軌的地點以及原因,引導孩子重新往健康的方向發展。傾聽讓人得到從頭說故事的機會,讓故事得以被聽見。
成長是孩子的故事。說故事對父母來說也一樣重要。有些人的生命故事一直很單純,直到有了孩子後,整個故事就陷入了混亂。一名身懷獨特特質與需求的全新個體出現在故事中,導致故事變得截然不同。父母之間的關係、父母與過往生命中遇見的人,這些人際關係都會在他們成為父母的階段出現巨大轉變。
成為父母後必須做的事多得嚇人,導致父母通常沒有時間好好思考。當遇到「行為問題」──例如腹絞痛、睡眠問題、分離焦慮、行為暴躁和其他年輕家庭常遇到的問題時,父母或許會因為太專注於如何度過每一天,導致沒有時間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們的文化提出了一大堆吸引人的意見,建議父母該怎麼做,這個階段的父母很容易受到影響。但有時花時間說出故事才是問題的解決之道。
想把孩子健康養大,父母要先懂得如何保持冷靜,及時對發生的事做出反應,不要讓過去的經驗影響你。若是你沒有察覺到孩子的行為和你的過去相互呼應,你就很有可能會被自己的過去影響。你要先了解自己的故事,才能與孩子一起活在當下,讓孩子的真我浮現。
被傾聽的孩子,長大後更勇於探索世界
傾聽在演化上具有重要意義。每一個世代都會把生存所需要的知識傳遞給下一個世代。在所有生物中,只有人類知道自己及他人的行為是在表達自身潛在的感覺,因此人類能夠傳遞知識。孩子在覺得有人傾聽自己並理解自己後,會發展出心理分析學家彼得.弗納吉(Peter Fonagy)所謂的「知識型信任」(epistemic trust)。他將這個概念定義為「個體願意審視他認識並信任的平凡個體所提供的新知識」。換句話說,別人如何傾聽成長時期的我們,會深深影響我們如何取得有關於我們自己、別人及身邊世界的知識。孩子向他們信任的照顧者學習他們該聽從誰的話、該學習那些重要的事。他們藉此學會思考自己的感受與行為,也學會理解別人的動機與意圖。
想要讓孩子有能力在越來越複雜的社會中成長,傾聽並關心他們是非常重要的事。在幼兒時期是否有被傾聽的經驗,會影響孩子的思維變通性以及對新想法的開放程度。相反的,若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開放性與信任,他們有可能較抗拒新知。上一個世代有可能會把缺乏知識與技巧的特性傳給下一個世代,並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弗納吉提出這項理論的數十年前,約翰.鮑比(John Bowlby)等人率先提出幼年時期的人際關係在演化上的重要意義,鮑比在著作《安全基礎》(A Secure Base)中也提到,有人關心與傾聽的孩子有可能「在探索世界時較獨立、較勇敢,擅長與他人合作,並且十分重要的是,他們具有同理心,願意幫助遇到困難的人。」而這正是我們之中多數人希望我們的孩子與下一個世代所具有的必備特質。
3/1-3/16 《沉默的孩子》Readmoo獨家首賣,限時優惠只要6折~
※ 本文摘自《沉默的孩子》,原篇名為〈孩子的行為,是企圖與你溝通的信號
〉,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