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pixabay

想激盪出有趣的好點子,先試著讓員工正大光明的偷懶

文/紀坪

不少創意型人才都擁有一個共同特質,就是懂得留白,找到獨處的時間及空間,在這段時間裡不應酬、不埋首在他人交辦的工作中,而是只留給自己。

他們將這段留白拿來整理思緒,用來寫作思考,用來創意思維,換言之,這段時間他們不一定做了很多實質的工作,但卻讓他們得以重新充電及沉澱,去完成未來更多的事。因此,看似在偷懶的留白時間,反而是所有人才最不可或缺的關鍵時刻。

不少老闆認為花錢請人,員工所有的工作時間當然要用在公司指派的任務上,以追求最高的工作效率。其實每一個能帶來價值的人才,都一定有自己的工作邏輯,把流程訂死了,反而扼殺了員工的最大效率。

不少老師認為領錢教人,學生所有的上課時間當然要用在學校安排的課業上,以追求最高的學習效果。其實每一個能主動學習的學生,都一定有自己的學習習慣,把課程壓死了,反而扼殺了學生的最大可能。

有留白的時間,才有進步的空間

如果我們再從3M、Google及哈佛大學的用人及教學來看,或許這種想要管控所有時間的思維,反而阻礙了人們的進步。

3M是一個極具創新精神的企業,公司內部有一個特別的「十五%私釀酒」文化,准許研發人員將上班時間的十五%作為自己的 Free Time,他們可以隱瞞公司自由的研發自己的新產品,當有了成果之後再向公司推銷,如果能夠成功被商品化,將有機會獲得公司提供的十五%紅利回饋。

之後 Google 更進一步的將這個 Free Time 加碼到了二○%,Google 的工程師可以活用二○%的上班時間,毋須埋首於公司交辦的任務中,可隨心所欲又無所侷限的投入在自己的創新世界裡。事實上,Google許多創新的產品,就是在這樣的自由文化中孕育而成。

這個十五%及二○%的時間,就是公司提供給員工的「偷懶機會」。人都有惰性,滿足了他們的懶細胞,給予正大光明偷懶的機會,反而更容易激盪出全新的好點子。

再來談到最富有創造力的教學,莫過於哈佛的個案式教學,這套教學方法最早源自於一八七○年的哈佛法學院,並分別於一九一○年及一九二○年被哈佛的醫學院及商學院所沿用,近年更成為全世界各大管理學院爭相學習的模式。

所謂的個案式教學,是從現實生活中找到值得發掘或探討的議題,並將相關的故事及背景資料撰寫下來成為個案,讓學生能夠扮演個案中的決策者角色,並透過老師的引導及同學間的互動,去針對個案進行分析討論,以激盪各種可能的解決之道。

不同於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個案式教學不用背誦,也不是在尋找正確答案,而是培養學生主動發掘、分析並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有靈感時,你可以暢所欲言;靈感枯竭時,你也可以偷懶當個旁觀者,聽聽同學有什麼樣的高見。

換言之,這是一堂自主決定學習績效的課程,這樣的教學方式不但成效極佳,更培育出不少卓越的成功者。學習的特別之處就在於,當要求高度專注時,精神反而容易渙散,若給予了散漫的機會,反而能夠在必要時集中注意力。

這也正是前面所說的有留白的時間,才有進步的空間。

不給摸魚機會,就抓不到大魚

人才的特質,就是需要一些留白的時間與空間,用來做獨立思考,然而,如果一個人壓根兒不是人才,壓根兒不珍惜留白的時間,那對這個人而言,留白就不一定能產生價值了。

正因為人有惰性,才會引發動力去思考,找到創造最大效能與效率的方法,而反過來思考,如果想要創造最大的效能與效率,就要提供一些滿足人們惰性的機會。

無論身為老闆還是老師,如果只知道將員工及學生的時間填滿,反而會侷限所有的可能性,讓他們失去創造力。

人不但有一副懶骨頭,更同時有一副賤骨頭,你愈是希望掌握他們全部的時間,愈容易讓他們打從心底反彈而失去活力;反之,如果能夠提供一些偷懶的機會,反而能夠讓他們聚焦於核心問題上,創造無限可能。

畢竟,不給摸魚的機會,又怎能期待抓到大魚呢?

※ 本文摘自《「懶」經濟》,原篇名為〈留白.適當的留白,才有進步的空間〉,立即前往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