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文學季】文化狂飆、政治氛圍,以及油墨氣味──台北三市街
文/呂佩珊
「老台北」,這三個字近年來頻頻出現在各式介紹台北的文章,似乎藉由拉開時間距離,就可以在這座忙碌的城市中捕捉到一縷悠然氣息,為緊繃的生活帶來些許緩解。但老台北在哪裡?又要如何才稱為「老」呢?「老」與「新」或許難以三言兩語說清楚,但順著歷史脈絡,我們或許可以稍為窺探昔日台北的風情餘影。
舊台北城牆在清光緒十年(1884年)建成,位置約略在今日中正區內,然而此城牆僅存在不到三十年,在日本接管台灣後便逐步被拆除。拆除的城牆石磚,被挪移建設台北刑務所(戰後的台北監獄)與台北部分地下水道及道路,蔣渭水、賴和都曾被關押在此。而拆除城牆後所建設的三線道,則成為台灣歌謠〈月夜愁〉一抹月光照射下,孤寂等候他人的場景。城牆拆除,使「台北」一詞所包括的地理空間涵容入大稻埕與艋舺,稱為「台北三市街」。

★文化狂飆的大同區
去年,由Bookstore1920s、思劇場及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共同主辦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以「狂騷的二○年代」為主題,邀請民眾穿上一九二○年代經典服飾,裝扮成文化名人走上街頭派對。除了扮裝外,更邀約藝術團體演繹不同層面的一九二○年代。一九二○年代有什麼樣的魅力讓人不斷回味?
清朝統治台灣期間,因械鬥失利從艋舺逃離的同安人帶著信仰的「霞海城隍」來到大稻埕落腳。依靠淡水河畔的大稻埕,隨著河口的開港通商逐漸成為茶葉、藥材以及南北貨聚散的商業集散地。日治時期,這個因商起家的區域被賦予新的名字──永樂町,而原先已極為興盛的商業活動,因為加入布疋業更為繁榮,延續至今成為我們熟知以布疋聞名的永樂市場與過年必訪的迪化街。豐富的商業活動使這裡保持一定的流動性與思想活力。
一九二○年代,大稻埕迎來思想「狂飆年代」,台灣民主代表蔣渭水將大安醫院、《台灣民報》發行地、文化書局座落於永樂町三丁目,三連軒的店面使蔣渭水實現「一手治身,一手治心」的理想。今日這曾為民主思維誕生地,轉換成台灣文化發揚地,以「一本走路的書」自名的「行冊」座落於原《台灣民報》發行所,期望能持續餵養台灣的「寂寥之心、飢渴之口、空虛之靈」,而行冊的鄰居、原大安醫院所在地則是被封為「台灣最後良心」的義美食品。除了思想湧動,文人之間的交際與多元文化的交融,讓此時的大稻埕成為「最美好的時代」,1930年,郭雪湖所繪〈南街殷賑〉為此時代作了熱鬧的見證與總結。
★政治正確的中正區
經由北門,便可從大稻埕進入舊台北城。這清領末期的台灣政經中心,日治時期仍擔負權力核心職責。總督府與台北公會堂,具體顯現日本統治意志。1935年,日本統治台灣40年,為展現殖民成果,以台北為中心盛大舉辦為期50天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台灣博覽會」,此場展覽會是台灣歷史上第一場大型博覽會,可說是呈現日本統治台灣的總成果報告,其中第一會場便是提前開放的台北公會堂。始政40周年博覽會隔年,台北公會堂正式落成,雖以「公民會所」意義命名,卻多為傳達官方訊息使用。十年後,這一會所成為二戰結束日本在台灣向國民政府受降的地點,後更名為中山堂,繼續肩負歷史政治意義。
順著榮町通,進入號稱台北銀座的榮町,這裡匯聚當時流行最前端、繁榮的事物。位於榮町三丁目的台灣第一棟百貨公司──菊元百貨,「七重天」的高度,使它在平均兩三層樓的建築中頗有傲視群雄之感。然而這樣的驕傲在時代轉變,幾經轉手的過程中逐漸消逝。1979年,此棟大樓被國泰世華聯合商銀收購,結束其百貨生涯。
榮町通經過二次大戰後,搖身一變成為以中國湖南衡陽市為名的衡陽路。順著衡陽路前進,跨過由日治時期《臺灣日日新報》轉變成的《台灣新生報》報社大樓,便逐漸進入由油墨印成的萬華活字印刷史。
★油墨製成的萬華區
在萬華這個「老台北中的老台北」,狹窄的巷弄、緊密的屋舍,有一段時間總傳來家庭印刷廠的機器運轉聲響以及濃濃的油墨味。那聲響與油墨味來自上百家的大小印刷廠與各家報社,思想與知識不斷地被轉印成文字在全台流竄。
一九五○年代,時名仍為《徵信新聞》的《中國時報》從開封街搬遷至大理街,開始購買印刷機器自行印製報面,篇幅也從原先的一大張逐漸擴大。《聯合報》也在五○年代末,搬遷至台北市康定路,報紙的編輯、採訪與印刷、發行「一條龍」,銷路更超過十萬份。除兩大報的落址外,散落街坊巷弄的家庭式活字印刷廠,為當時急速轉變的台灣社會提供豐沛思想糧食。一九七○年代這濃濃墨味,回溯衡陽路,穿過重慶南路書店街,抵達「文學五小」的純文學、爾雅、洪範所在的台北城南。
數位時代到來,活字印刷逐漸沒落,直到1997年洪範書店發行最後一本由活字印刷的《徐志摩散文選》後畫下句點,而鑄字行也僅剩「日星」一家持續在台灣閃爍。儘管時光潮流不斷沖刷舊有記憶,堆砌出新時代面容,但台北歷史風貌卻既幽微又執著地存在於日常,等待我們以不同眼光發現並進而獲得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