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unsplash

難以消除的肩痠、腰疼、胃痛、心情低落,都是因為脊椎卡住了?

文╱石垣英俊;譯╱葉廷昭

從胸背調整身心狀態,效果最好

時常精神百倍的人,偶爾也會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想調整自律神經,在放鬆的狀態下安定心神是很重要的。對於需要放鬆的人,最好對頭部和薦骨集中施術,刺激副交感神經的作用。

不過,很多人自己動手也無法達到放鬆的功效。例如:焦慮失眠的時候,滿腦子想著鎮靜下來,睡意也只會越來越淡。在這種情況下要活動身體,讓身體產生適度的疲勞,或是做一些其他活動轉移注意力。如此一來,身體自然會進入休息模式。有時,刻意刺激交感神經的逆勢療法也是有必要的。要找回自律神經的規律,用這種方法較容易產生變化。

具體作法,可做一些鍛鍊活動脊椎和肋骨,使肌肉、骨骼、呼吸處於活躍的狀態。如此,能改善過於疲勞所導致的亢奮狀態,身體一旦放鬆,心靈的緊張也將緩解。

有一次,一個看起來大而化之又很活潑的三十多歲女性,跑來跟我說她身體不舒服。據說她本來食欲很旺盛,前不久卻完全沒有食欲了,而且情緒莫名低落,晚上也睡不好。

精神出問題會反應在脊椎上,一下就看得出來了。因為關係到自律神經的脊椎和周邊肌肉一旦太緊繃,身體和心靈就無法放鬆。於是我刺激她頭部到頸部的副交感神經,引導和胃腸有關的脊椎部位,她在過程中馬上表示她肚子餓了。隔天她傳來一個好消息,她說自己整脊過後連心情都變好了。

這也不是多特別的事,而是生活中常見的例子。可是有幸獲得這樣的臨床治療經驗,我除了心懷感謝以外,對於生命神祕的復原力也充滿感動。也證明了,只要紓緩脊椎的緊繃,便有助減緩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不適。

事實上,小孩子驚慌失措的時候,大人也常拍拍他們的背部,讓他們冷靜下來對吧?看到別人咳嗽不止,我們也會很自然地拍拍他們的背。自古以來人類就知道,撫摸背部有安定身心和放心的效果;這些都是藉由放鬆脊椎,達到身心放鬆的作用。

我們沒辦法摸到自己的背,但扭轉脊椎、前彎、後仰、側彎等簡易鍛鍊,能活動到整個胸腔,對背部也有幫助。所以不必仰賴專業醫師,自己活動胸腔和控制呼吸,就能在平時調整自律神經,讓身體恢復健康;這就是我在本書中最想傳達的觀念。

多活動,預防脊椎提早老化

支撐脊椎的是肌肉,而胸腔和肩胛骨周圍也有肌肉分布。這些肌肉一旦僵化,就會妨礙到關節運動和內臟自由運作的空間。

誠如第一章所說,肌肉僵硬代表內臟或精神層面處於緊張狀態,或是骨骼有歪斜的問題,而肌肉試圖修正所導致的結果。

再者,肌肉有「喜歡偷懶」的習性。

本來肌肉有很好的伸縮性,然而一旦不好好活動,到了必要時就會失去伸縮功能。好比平常感冒臥病在床數日,感覺肌力下降的原因正是如此;所以肌肉僵硬會使肌力下降。雖然小部位的肌肉力量下降,我們不容易發現,但施力的方式會漸漸失去平衡,導致日後可能一不小心就傷到身體。

另外,左右對稱的兩邊肌肉,其中一方肌力下降的話,另一邊就可能發生過於緊繃的現象,有時候這也是受傷的原因。

在肌肉僵化前,請務必勤於保養、鍛鍊肌肉,尤其,活動少用的關節來刺激肌肉。這種鍛鍊可以預防各式各樣的不適,既可保持脊椎安定,又能增加活動範圍。

順帶一提,替脊椎吸收衝擊力的椎間盤,缺乏血管供給營養。

椎間盤就跟吸水海棉一樣,從周圍的組織液裡吸收養分,所以不好好活動脊椎,體液就無法流入椎間盤提供養分。久而久之椎間盤變薄歪斜,就是疾病的成因。適當地活動脊椎後好好休息,睡眠時椎間盤就會吸收體液,增加本身的厚度。早上身高比較高正是這個道理,椎間盤越健康,這種差異就越明顯。

簡單來說,進行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是維持筋骨健康的祕訣。

※ 本文摘自《轉背,最強鬆筋解痛法》立即前往試讀►►►